北京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北京医院的呼吸学科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呼吸疾病防治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呼吸学科目前是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呼吸与肺循环疾病领域 )和国家呼吸病学临床重点专科所在地。学科带头人孙铁英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科室还拥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亚专业带头人与结构合理的中青年业务骨干队伍。学科曾主持制定呼吸领域主要的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目前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

1、本学科具备完善的科室建制

⑴呼吸专业门诊:开设肺栓塞与肺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睡眠呼吸障碍,肺癌等专业门诊,年门诊量逾8万人次;设健康呼吸中心承担呼吸疾病健康教育、患者随访、呼吸康复及呼吸治疗工作。

⑵普通呼吸病房和呼吸ICU:设有呼吸病床70张,危重症病床6张,承担大量各地疑难重症病例诊治工作和中央保健任务,长于老年呼吸危重症救治,临床水准居国内领先水平。

⑶临床呼吸生理实验室(肺功能室):具有完备的临床肺功能检测条件,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年肺功能检查数逾12000例。

⑷睡眠呼吸障碍检测治疗室:具有设施完备独立空间的检测治疗病床7张。

⑸呼吸介入诊疗室:设施完善,较全面开展各项呼吸介入诊疗技术。

⑹呼吸机管理中心:承担全院机械通气等专业化呼吸治疗工作。

⑺呼吸临床实验室:开展呼吸疾病临床诊断特殊指标的检测工作。

⑻老年医学部呼吸与危重症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重要组成,全面负责老年医学部呼吸与危重症管理、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⑼呼吸病学教研室:承担8年制本科、研究生及呼吸专科医师教学工作。

2、本学科形成了11个专业学组的学术建制

本学科建立了11个专业学组,包括: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肺部感染学组、呼吸治疗与肺功能学组、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烟草病学学组、支气管哮喘学组、睡眠呼吸障碍学组、肺癌学组、介入呼吸病学学组。专业学组的建立积极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部分学组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已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同时,学科注重和相关学科的合作,已形成多学科交融的立体呼吸学科体系。

3、本学科专业特色介绍

(1)呼吸系感染:本学科牵头制定并推广《肺炎诊断》国家卫生行业标准、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质控指标,对规范呼吸系感染的诊断治疗、降低细菌耐药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有重大意义。本学科一直致力于下呼吸道感染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肺部感染流行病学、老年肺部感染临床与病理的对照分析研究;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从宿主免疫系统、病原微生物、抗菌药物优化治疗等多角度分析呼吸系感染的转归关系,为优化感染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成果辐射全国,极大地提高了国家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2)呼吸危重症:本学科积极倡导和推进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模式,近年来在呼吸危重症领域取得了多项成绩。1984年即建立规范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是国家最早开展呼吸危重症和呼吸支持技术的临床和研究单位之一,成为当时呼吸学界的RICU建设的样板。在1984年,RICU建立之初即建立呼吸治疗师(RT)制度,培养出一支专业化队伍。2000年建立了规范的呼吸机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全院呼吸机消毒、调试和管理等工作,并承担全院的机械通气呼吸治疗相关工作。本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无创机械通气(NPPV)技术的单位之一,于1998年即开展了长期家庭NPP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工作并进行长期随访(最长随访时间达10年)。开展应用新型通气模式进行脱机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神经调节通气辅助模式(NAVA,2009年)和智能化脱机技术(SmartCare, 2005年)等。正在进行应用NPPV技术干预肺炎所致的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拟为ALI/ARDS的治疗的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3)呼吸生理与慢性气道疾病:本学科是国家首批开展呼吸生理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单位,首次在国内进行了应用运动激发试验诊断运动性哮喘及应用强迫振荡技术测定老年人群呼吸阻力各频谱参数的正常值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运动反应性测定及强迫振荡呼吸阻力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现为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基地,已常规开展静态肺功能、慢阻肺患者运动评估及康复等多项呼吸生理相关检查。在哮喘、慢阻肺等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常年坚持开设哮喘、慢阻肺专病门诊,对患者长期追踪随访,建立患者临床数据库。近年来牵头承担或参加了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藏和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公益性卫生科研行业专项课题慢性呼吸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与适宜技术研究、多中心,前瞻性,为期一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效支气管舒张剂等综合治疗研究,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资助。

(4)结节病与间质性肺疾病:本学科是国内较早开展结节病研究的医院之一,曾主持了中国结节病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测定方法的研究,建立了检测方法规范及国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正常值范围,在临床广泛应用。近年来,本学科成立了肺间质病和结节病学组,规范了肺间质病与结节病的的诊治流程,开设了肺间质性疾病和结节病的专病门诊,建立了长期随访机制。采取TBNA、TBLB、CT引导下穿刺、纵隔镜、胸腔镜和开胸肺活检等手段,提高了疑难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率。定期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使该科的间质病和结节病诊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长期追踪、随访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5)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本学科国内较早即成立了以呼吸学科为主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医院防治小组,和放射医学科、心内科及超声科紧密合作,开展CTPA、CT能谱成像、肺血管核磁成像、通气/灌注显像、支气管肺动脉造影、急性血管扩张试验等技术,提高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水平,形成全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牵头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有关肺栓塞课题的研究,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首都发展基金资助。

(6)睡眠呼吸障碍:是国家较早开展睡眠监测的单位,早在1995年就成立北京医院睡眠监测室,现已经形成拥有7个独立监测房间、5台多导睡眠监测仪、2台呼吸机压力滴定仪的现代化的睡眠监测中心。能够诊治睡眠中呼吸障碍、缺氧、睡眠紊乱(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并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提供呼吸机治疗。

(7)介入:本学科1985年在国内率先建立纤支镜室并开展气管镜下支气管内病变活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等工作,随后逐步开展经支气管镜保护毛刷(PSB)、保护性肺泡灌洗(PBAL)、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TBNA)、经支气管壁透壁肺活检(TBLB)、经胸腔镜直视下病灶活检、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纵隔淋巴结活检(E-BUS-TBNA)、自荧光支气管镜(AFB)、气管镜引导下的氩气刀、激光、冷冻及支架置入等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对日常危重病患者的气道管理、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钬激光获局级新技术奖。

(8)老年呼吸与危重症:作为老年医学部5个亚专科之一,包括两个病区,普通床位33张,RICU床位3张,并建有独立的肺功能室和睡眠监测室。住院患者平均年龄超过90岁,老年肺脏疾病诊治形成特色,并擅长诊断和治疗老年医学部危重和疑难病例,近年来成功诊治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卡氏肺孢子菌肺炎、肺部胸腔胸壁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等危重病例。在高龄老人中开展了经支气管镜钬激光肉芽肿切除术、家庭INR监测、无创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监测、宏基因组在发热危重患者和不明原因胸腔积液中的应用等新技术。定期组织多科室参与的老年呼吸或危重病系列学术沙龙,协助成功举办老年医学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老年危重诊治进展论坛)。承担并出色完成每年保健出差任务,多人荣获中保委及北京医院保健先进个人称号。

(9)护理:本学科为北京市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每年培养ICU专科护士多批。多位护师曾到日本交流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会议。接受国内多省市人员的进修及院内人员的轮转。

4、教学与科研成果

教学:本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老年病研究所的博士及硕士培养点,拥有1位博士生导师、6位硕士生导师,为北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多名医生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科研:本学科目前牵头承担7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公益性行业卫生科研专项基金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同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卫生科研专项基金2项的研究工作,同时主持多项部级课题研究工作,承接了多项卫计委及中央保健局的科研项目。共计在研经费1876.57万元。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华医学三等奖1项。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北京医院始建于1905年,最初的名称叫德国医院,二战胜利后改称市立北平医院。1949年4月,中央军委卫生部带领延安中央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人员接管了当时的“市立北平医院”,并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为“北京医院”。岁月冲刷了过去的印记,却留存下北京医院的风格——含蓄内敛、朴实无华。“北京医院”这四字行草,是1950年毛泽东主席提笔书写的,如今成为了这里的重要标志。北京医院继承了延安中央医院的重任和优秀传统,继续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继续肩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保健事业的重任。 1964年对于北京医院来说,注定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北京医院对外开放,为广大普通百姓服务成为了北京医院新时代下肩负的又一个重要职责。 如今,北京医院遵循“忠诚保健事业,心系人民健康”的院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社会开放,医、教、研、防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不仅是直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三级甲等医院,而且也是中央重要的干部保健基地。 北京医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 55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227788平方米,现有床位 1328张,职工 3310人,其中医生 836人,护士 1374人,医技人员 316人,药师 161人。具有正副主任医师、正副教授、研究员及相应职称的高级技术人员 481人;博士418人、硕士 496人,医院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 48个,长期承担着中央领导干部的医疗保健任务及 15000余名司局级以上干部医疗保健任务和80余万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工作。同时,还接待大量京外各地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人。北京医院有承担多次国家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的医疗保健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曾出色地完成了多次外国元首的医疗保健任务。 为了更好服务于患者医疗需求,医院设立专项资金购置全球领先设备。医院目前拥有全球第四代达芬奇手术系统、多台高端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可以静音、快速、清晰成像;拥有一台移动式3.0T MRI,满足特殊影像诊断任务需求;医院新购置一套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配合现有MRI设备,不用手术即可精准治疗深部病灶。新购置顶级计算断层成像系统(CT),以革命性的新技术和均衡的高端性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佳的影像诊断资料。PET/CT中心设备领先,可为全身肿瘤筛查、复查提供巨大帮助。高端医用直线加速器,拥有众多先进放疗功能。医院目前拥有医疗设备总值约2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有363台件。医院还将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医疗设备技术发展水平,即使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不断助力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北京医院在老年病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方面成绩显著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中医科、老年医学科、医学影像科、药学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临床护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以老年病为重点的相关疾病的诊治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冠心病的内外科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老年痴呆、前列腺疾病、骨关节病、肺部感染、重症肌无力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医院成功地进行70岁以上高龄手术4600余例,其中最高手术年龄为104岁,冠心病介入治疗最高年龄为91岁,在高龄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医院拥有一批老一辈著名学术专家和保健专家:普通外科专家吴蔚然教授(名誉院长),首届国医大师李辅仁教授,心血管专家高润霖院士(名誉院长),神经内科专家蒋景文教授,许贤豪教授,口腔医学专家栾文民教授,骨科专家黄公怡教授,放射学专家李果珍教授,核医学专家屈婉莹教授,心胸外科专家吴良洪教授等。还拥有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医院在护理工作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航地位,这里走出了林菊英、曾熙媛两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并积淀出了深厚的“仁爱为本、慎独为魂”的护理理念。在我院不断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护理工作始终在医疗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建国初期,我院的保健护理工作已形成了耐心、细致、周到、热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医院对社会开放扩大规模以后,为培养符合我院要求的后备护理人才,于1970年成立了北京医院护校,先后培养了多批优秀护理骨干。1981年,经卫生部批准,我院恢复护理部,林菊英、曾熙媛、蔡中艳、孙红、孙超先后担任护理部负责人,谱写了护理工作的新篇章。2010年起,作为优质护理服务重点联系单位,我院护理部响应卫生部号召,在全院所有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2011年我院临床护理专业获得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涵、实施科学管理、帮扶基层医院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了专科水平和竞争力。2017年起,护理部提出打造学习型护理团队搭建“STUDY”体系的战略目标,围绕患者安全、教育培训、标准管理、专科护理和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我院临床护理通过验收,被正式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当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北京市卫计委、各级学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13项。目前,我院拥有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ICU、手术室、肿瘤、PICC、急诊、老年、伤口造口)、北京护理学会(血液净化、静脉治疗、ICU、手术室、急诊、造口、老年)共15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和多家机构认证的造口治疗师学校实践基地,每年为国家培养近300名专科护士。 多年来,医院以优质的医疗水平与服务,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综合医院。全院每个科室都以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为重点,建设起一批优良的老年病治疗与研究团队。 2015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医院设置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成立,将使老年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临床医疗、康复护理与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管理融为一体。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坚持高点定位和国际视野,积极开展我国老年相关疾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开展高层次老年医学人才教学培养,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承担全国老年医学临床转化研究,针对老年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组织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及时将国内外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并进行有效推广等。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未来将是融医疗、护理、科研、教学、预防、管理及政策制定的“七位一体”功能的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核心机构。 2016年7月,北京医院获批成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是继2015年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成功落户北京医院之后的又一支临床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采用“三级平台网络”构架,以北京医院为中心单位,与62家单位形成协同研究网络,其中包括21家协同创新核心单位和41家协同创新合作单位,覆盖全国范围内老年医学的优势专科,从而形成覆盖面广、临床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稳定可靠的临床研究网络。 国家老年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都将以北京医院为依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科技部的指导下,以老年医学为研究特色,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疾病与功能维护问题,统筹我国老年学科的临床资源,与老年病学领域具有显著学术和技术优势的大型医院形成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我国老龄健康建设工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益支撑。 2019年7月19日,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临床医学院正式成立。医院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积极为国家、社会和医院培养医、护、技人才。作为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承担着医学本科生临床课全程教学任务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各类在校学生近300人;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共有18个专业基地承担住院医师培训任务,住培结业统一考核成绩优异;老年医学、心内、呼吸、普外为国家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承担专科医师培训任务;积极举办具有医院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并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培训任务。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18 年,已经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医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工作中,我院逐步形成了以老年医学为重点的科研特色与优势。2019年2月,北京医院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老年医学领域又一国家级研究基地正式成立。作为国家老年医学“双中心”及“双主委”所在单位,多次受科技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制定老年医学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文件。目前,医院基于现有的省部级及以上7个医学研究平台,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二五”以来,共获得院外科研课题7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逾4亿,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8项,发表科研论文数量逐年攀升,高影响力论文逐年增加,呼吸与肺循环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每年投入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搭建院校间及院内科研合作平台,成立青年学术联盟,制定科研奖励和成果转化政策,设置北京医院重大科研贡献奖和院级科研成果奖,组织系列科研人才培训工作,最大程度支持和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 近年来,医院数百次向对口支援单位派遣专家执行会诊、手术及常规支援任务,免费接收基层医务人员来院进修或访问,无偿捐助数百万元的诊疗家具、设备及药品,惠及新疆、宁夏、青海、湖北、甘肃、江西等地。同时,还推出医联体项目,和北京六家医院实行双向转诊,为患者便利就医打通了通道。 主办医学专业期刊5种,其中《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为国家统计源期刊。2018年创办英文刊老年医学杂志《Aging Medicine》,该杂志也是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面向国内外的唯一的一本英文国际刊物。 北京医院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各项业务的完成。历经两代党务工作者的统筹谋划和坚守耕耘,2015年实现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三项荣誉的“大满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跻身“国家队”行列。 此外,医院竭力打造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目前,医院有600多个车位的地下车库和国内先进的洗衣中心以及水、电、气供应系统,并设有消防中心和安全监控系统。同时,近几年也逐步对门诊、急诊、病房进行改造,为病人的就医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医院一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茁壮成长。自1949年以来,北京医院始终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干部医疗保健任务。在党中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北京医院医务人员发挥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坚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几代北京医院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已发展成为组织完备、人才荟萃、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和作风过硬的中央干部医疗保健基地,为干部医疗保健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医院亲笔题写院名;周恩来总理曾殷殷嘱托:“一定要办好北京医院”;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分别为医院题词“优质服务、精益求精”和“前进中的北京医院”;2004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医疗一线,慰问值班的医护人员。2005年,“庆祝北京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出席庆祝大会,向北京医院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并为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王刚同志出席大会并讲话。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鞭策,鼓舞着北京医院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 “永恒的希望,永恒的爱心”是贯穿北京医院发展进步的主旋律。115年风雨兼程,北京医院一次次帮助人们实现着健康的梦想。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医院人执著求索,铸就医魂——一个艰苦奋斗、无限忠诚、默默奉献和只争朝夕的魂魄。每一个时期,每一代人都肩负责任、秉承理想,为百年的历史画卷挥洒最美的色彩。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医院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把握医院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职能,创新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北京医院发展成为一所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化医院和中央干部保健基地,为医疗事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湿热型湿疹有什么症状
2025-07-01 11:42:28
湿热型湿疹有什么症状
肺慢性炎症需要治疗吗
2025-06-30 09:34:59
肺慢性炎症需要治疗吗
眼睑痉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5-07-03 10:57:11
眼睑痉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盘状红斑狼疮如何诊断
2025-07-01 15:38:04
盘状红斑狼疮如何诊断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