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
放射科

放射科作为北京医院的重点学科,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学影像科),现为博士学位培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药理试验基地,是医疗、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集X线、CT、MRI检查和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临床检查科室。科室承担着大量临床影像检查和高干医疗保健任务,技术力量雄厚,人员梯队合理。医师组分为神经骨骼、胸部心脏、腹部盆腔及介入放射四个专业组,技术组分为X线、CT、MR、介入四个专项检查设备组和包括南北楼门诊、住院部、急诊及查体中心在内的12个岗位。全科共有33名医师,31名技师,5名护士,2名登记员。医师中教授或主任医师12名,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硕士学位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是一个专业技术和科研教学能力均较强的的医教研团队。

科室开创者李果珍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影像学专家,曾担任第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卫生部医学影像装备专家顾问组组长,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同获北美放射学会(RSNA)“荣誉会员”、欧洲放射学会(ECR)“荣誉会员”、亚太放射学会(AOCR)“金质奖章”三项殊荣的专家。先后担任放射科主任的腹部影像学专家韦嘉瑚教授、胸部影像学专家潘纪戌教授,都是国内外著名的老专家,为科室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科带头人

陈敏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医院党委委员,放射科(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临床工作主要从事腹部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全身磁共振诊断。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审稿专家等。主编专著《3T磁共振临床应用》、《体部磁共振诊断学》、《磁共振功能成像临床应用》、《CT和MRI诊断:重点、热点问题精讲》等,作为副主编出版《泌尿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学》专著。于国际及国内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杂志上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凭借项目“磁共振新技术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获2017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较早在国内开展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认知实验室合作,2003年在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发表论文一篇(主要参加者)。

学科骨干

于经瀛副教授: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9年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学习介入放射学半年。1996年—1997年在日本东北劳灾病院及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放射科学习一年。专长:介入诊断及治疗,日常从事的工作为腹部影象诊断及介入诊断及治疗。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6部。担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放射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学会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和东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杂志》、《医学参考报医学影像频道》编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

陈起航副教授:放射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病学组成员,亚洲胸部影像学会核心成员。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87-1988年被选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放射科进修胸部影像诊断,师从美国胸部放射学会主席Gamsu 教授,主要学习肺部高分辨率CT诊断,回国后在国内首先开展肺部高分辨率CT的临床运用及一系列的相关研究,1998-1999年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研究学习螺旋CT,200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胸部弥漫性病变诊断。从事放射影像诊断近三十余年,熟练掌握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以胸部综合影像诊断为专长,尤其在弥漫性肺部疾病上有丰富的经验,主编5部胸部影像学专著,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五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英文专题报告,一篇论文入选2002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并获 Certificate of Merit 奖,也是国内首次在RSNA上获奖的影像学专家。

宋焱副主任医师:放射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国内著名影像学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主任委员祁吉教授,进行神经影像学方面的研究。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性评估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文章10篇。参编专著一部,参译专著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及部级课题多项。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主要从事神经影像诊断工作。

陈涓副教授:放射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院知名专家,北京大学副教授。从事影像学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综合影像诊断,特别是神经系统、头颈部影像诊断。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附属医院放射科作Clinical Fellow,从事神经影像诊断及研究工作2年。在美国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从事脑卒中方面临床交流3月。先后在SCI、中华放射学杂志及其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5篇,通讯作者1篇。国际会议中稿4篇。参编专著二部:《Clinical MR Neuroimaging》 2nd edition和《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参译专著二部:《高分辨率肺部CT》第三版及第五版。主持部级课题二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级课题多项。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诊断、临床沟通技能及模拟教学的教学任务,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及“北京医院优秀教师”称号。参与北京市一阶段放射专业考核工作。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头颈学组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脑与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北京放射学会青年委员,北京放射学会头颈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及损害责任鉴定专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英文摘要审校。

周诚教授:放射科前任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获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1992-199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中心、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学习。专长腹部消化、泌尿系统的综合影像诊断,在胰腺、肝脏等脏器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早期诊断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际间合作、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基 金课题研究8项,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前任常务副会长,北京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前任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前任副总主编;国际放射学会发展中国家援助基金会(ROF)专家顾问委员会中国委员,亚洲腹部放射学会执委会委员兼司库,《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主编等。

技术特色及创新能力

大型仪器设备:北京医院放射科于1979年率先引进全国第一台CT机,1992年又成为全国最早引进高场强MR的医院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放射科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该科现拥有大型设备包括:CT 4台(GE宝石CT、东芝640排 CT、GE64排螺旋CT和GE16排CT各一台),MR 5台(全国第一台车载移动核磁Philips Mobile MR 3.0T、Philips 3.0T一台、GE 3.0T两台及GE1.5T一台),双C形臂血管造影机1台,岛津数字化摇篮床胃肠机2台、具有断层融合的多功能平板胃肠检查机1台,全数字化X线检查机(DR)14台,移动CR 1台。

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ACS):北京医院放射科是国内最早使用数据传输与归档系统(PACS)的科室之一,现所有的影像设备都在Dicom 3.0标准下连入Neusoft PACS/RIS系统,实现了医学影像的采集、传输、存储、查询、诊断、报告、综合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可以方便快捷地调阅相关影像资料,同时支持海量数据存储。

技术特色:

1. 医生诊断组:从2000 年起,按照国际上影像学发展的方向和做法,从系统综合影像出发,把医生诊断组分为神经骨肌组、胸部心脏组、腹部盆腔组和介入放射组,X线、CT、MRI多种影像检查进入相应的诊断组,实现多种影像检查信息互补、综合诊断。10多年来,系统化分组使全科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CT、MRI新技术,加深对基础X 线检查的认识和理解,在疾病的平台上进行比较影像学研究,带动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全科医生综合影像诊断的能力,多次在全国疑难病例读片会上崭露头角,提升了北京医院放射科的整体形象。

2. CT检查

⑴ 肺部高分辨CT和腹部脏器的快速动态增强检查:提高对病变的检出和诊断能力;

⑵ 心脏和冠状动脉CT成像:包括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判断冠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观察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⑶ CT血管造影检查:三维血管图像 从多个角度立体观察血管异常扩张或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⑷ 胃及结肠仿真内窥镜检查:通过重建三维立体图像直接观察腔内病变;

⑸ CT灌注成像:得到多组功能图像和灌注参数,可用于早期诊断脑缺血、腹部脏器病变、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后随访;

⑹ CT能谱成像:突破传统CT成像模式,实现连续单能量参数成像,一次扫描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肿瘤早期检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可有效减低金属伪影;

3.MR检查

⑴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扩散成像灌注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可早期发现病变、诊断脑缺血进行功能定位等;

⑵磁共振水成像:包括磁共振脊髓造影(MRM)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以及磁共振泌尿系统造影(MRU)等,代替有创的ERCP等诊断性检查;

⑶磁共振血管成像:应用或不用对比剂进行全身各部位无创性血管成像;

⑷磁共振波谱成像:观察病变部位内的不同代谢产物 有助于脑代谢性疾病 痴呆、全身肿瘤性病变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介入诊断和治疗

⑴血管性病变:各级血管病变的造影诊断,出血及咯血的诊断和栓塞治疗;

⑵肿瘤性病变:发现肿瘤异常供血,早期诊断小肿瘤,选择性阻断恶性肿瘤的血供并进行药物治疗;

⑶非血管的金属支架置入术:适用于食道气管狭窄 胆道梗阻性病变;

⑷其它,如肿瘤性病变的CT下定位穿刺活检、囊肿性病变的硬化治疗等;

创新能力:

1. 功能磁共振成像

医院于1995 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脑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心,在全国最早开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工作。16年来和中科院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了 多方面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合作撰写的视知觉脑功能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近5年来不断扩大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解剖临床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2006年获评北京医院成果一等奖。

2. 肺部高分辨率CT(HRCT)

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在弥漫性肺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始HRCT相关研究和临床运用,出版国内第一部肺部HRCT专著。

3. 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

2008年在国内最先开展前瞻性门控轴位扫描的心脏扫描模式,只在舒张期做瞬间扫描,能够较原螺旋扫描技术降低射线剂量约50-80%。获评2008年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

4.腹部MRI检查技术规范化

鉴于腹部MR检查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医院开展了腹部MRI检查技术规范化工作,在这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经验,并将相关经验推广,广受同行好评。

5. 前列腺高场磁共振功能成像及磁共振引导穿刺技术:

医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最早开展对前列腺的磁共振检查,近年来,更是将MR功能成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度增强MRI(DCE-MRI) 综合应用于前列腺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等,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在2014年,开展全国首例磁共振引导前列腺穿刺技术。

6. 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

和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合作开展,检测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分析不同成分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信息。该研究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的资助。在2014年,获得院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7. 神经退行变性病研究

该科与神经内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开展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变性病在内的多项研究,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任务。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8. 脑卒中研究

该科与神经内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开展脑卒中研究,承担脑卒中中美合作研究项目,致力于缺血半暗带成像研究,力求为临床脑卒中治疗提供更好的影像功能学支持,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科室医生
陈涓
谭晔
李威
周诚
医院信息
北京医院始建于1905年,最初的名称叫德国医院,二战胜利后改称市立北平医院。1949年4月,中央军委卫生部带领延安中央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人员接管了当时的“市立北平医院”,并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为“北京医院”。岁月冲刷了过去的印记,却留存下北京医院的风格——含蓄内敛、朴实无华。“北京医院”这四字行草,是1950年毛泽东主席提笔书写的,如今成为了这里的重要标志。北京医院继承了延安中央医院的重任和优秀传统,继续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继续肩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保健事业的重任。 1964年对于北京医院来说,注定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北京医院对外开放,为广大普通百姓服务成为了北京医院新时代下肩负的又一个重要职责。 如今,北京医院遵循“忠诚保健事业,心系人民健康”的院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社会开放,医、教、研、防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不仅是直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三级甲等医院,而且也是中央重要的干部保健基地。 北京医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 55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227788平方米,现有床位 1328张,职工 3310人,其中医生 836人,护士 1374人,医技人员 316人,药师 161人。具有正副主任医师、正副教授、研究员及相应职称的高级技术人员 481人;博士418人、硕士 496人,医院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 48个,长期承担着中央领导干部的医疗保健任务及 15000余名司局级以上干部医疗保健任务和80余万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工作。同时,还接待大量京外各地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人。北京医院有承担多次国家大型活动、重要会议的医疗保健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曾出色地完成了多次外国元首的医疗保健任务。 为了更好服务于患者医疗需求,医院设立专项资金购置全球领先设备。医院目前拥有全球第四代达芬奇手术系统、多台高端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可以静音、快速、清晰成像;拥有一台移动式3.0T MRI,满足特殊影像诊断任务需求;医院新购置一套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配合现有MRI设备,不用手术即可精准治疗深部病灶。新购置顶级计算断层成像系统(CT),以革命性的新技术和均衡的高端性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佳的影像诊断资料。PET/CT中心设备领先,可为全身肿瘤筛查、复查提供巨大帮助。高端医用直线加速器,拥有众多先进放疗功能。医院目前拥有医疗设备总值约2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有363台件。医院还将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医疗设备技术发展水平,即使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不断助力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北京医院在老年病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方面成绩显著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中医科、老年医学科、医学影像科、药学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临床护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以老年病为重点的相关疾病的诊治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冠心病的内外科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老年痴呆、前列腺疾病、骨关节病、肺部感染、重症肌无力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医院成功地进行70岁以上高龄手术4600余例,其中最高手术年龄为104岁,冠心病介入治疗最高年龄为91岁,在高龄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医院拥有一批老一辈著名学术专家和保健专家:普通外科专家吴蔚然教授(名誉院长),首届国医大师李辅仁教授,心血管专家高润霖院士(名誉院长),神经内科专家蒋景文教授,许贤豪教授,口腔医学专家栾文民教授,骨科专家黄公怡教授,放射学专家李果珍教授,核医学专家屈婉莹教授,心胸外科专家吴良洪教授等。还拥有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医院的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医院在护理工作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航地位,这里走出了林菊英、曾熙媛两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并积淀出了深厚的“仁爱为本、慎独为魂”的护理理念。在我院不断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护理工作始终在医疗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建国初期,我院的保健护理工作已形成了耐心、细致、周到、热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医院对社会开放扩大规模以后,为培养符合我院要求的后备护理人才,于1970年成立了北京医院护校,先后培养了多批优秀护理骨干。1981年,经卫生部批准,我院恢复护理部,林菊英、曾熙媛、蔡中艳、孙红、孙超先后担任护理部负责人,谱写了护理工作的新篇章。2010年起,作为优质护理服务重点联系单位,我院护理部响应卫生部号召,在全院所有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2011年我院临床护理专业获得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涵、实施科学管理、帮扶基层医院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了专科水平和竞争力。2017年起,护理部提出打造学习型护理团队搭建“STUDY”体系的战略目标,围绕患者安全、教育培训、标准管理、专科护理和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我院临床护理通过验收,被正式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当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北京市卫计委、各级学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13项。目前,我院拥有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ICU、手术室、肿瘤、PICC、急诊、老年、伤口造口)、北京护理学会(血液净化、静脉治疗、ICU、手术室、急诊、造口、老年)共15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和多家机构认证的造口治疗师学校实践基地,每年为国家培养近300名专科护士。 多年来,医院以优质的医疗水平与服务,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以治疗老年病为主的综合医院。全院每个科室都以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为重点,建设起一批优良的老年病治疗与研究团队。 2015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医院设置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成立,将使老年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临床医疗、康复护理与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管理融为一体。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坚持高点定位和国际视野,积极开展我国老年相关疾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开展高层次老年医学人才教学培养,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承担全国老年医学临床转化研究,针对老年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疾病组织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及时将国内外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并进行有效推广等。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未来将是融医疗、护理、科研、教学、预防、管理及政策制定的“七位一体”功能的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核心机构。 2016年7月,北京医院获批成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是继2015年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成功落户北京医院之后的又一支临床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采用“三级平台网络”构架,以北京医院为中心单位,与62家单位形成协同研究网络,其中包括21家协同创新核心单位和41家协同创新合作单位,覆盖全国范围内老年医学的优势专科,从而形成覆盖面广、临床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稳定可靠的临床研究网络。 国家老年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都将以北京医院为依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科技部的指导下,以老年医学为研究特色,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疾病与功能维护问题,统筹我国老年学科的临床资源,与老年病学领域具有显著学术和技术优势的大型医院形成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我国老龄健康建设工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益支撑。 2019年7月19日,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临床医学院正式成立。医院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积极为国家、社会和医院培养医、护、技人才。作为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承担着医学本科生临床课全程教学任务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各类在校学生近300人;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共有18个专业基地承担住院医师培训任务,住培结业统一考核成绩优异;老年医学、心内、呼吸、普外为国家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承担专科医师培训任务;积极举办具有医院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并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培训任务。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18 年,已经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医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工作中,我院逐步形成了以老年医学为重点的科研特色与优势。2019年2月,北京医院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老年医学领域又一国家级研究基地正式成立。作为国家老年医学“双中心”及“双主委”所在单位,多次受科技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制定老年医学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文件。目前,医院基于现有的省部级及以上7个医学研究平台,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二五”以来,共获得院外科研课题7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逾4亿,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8项,发表科研论文数量逐年攀升,高影响力论文逐年增加,呼吸与肺循环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每年投入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搭建院校间及院内科研合作平台,成立青年学术联盟,制定科研奖励和成果转化政策,设置北京医院重大科研贡献奖和院级科研成果奖,组织系列科研人才培训工作,最大程度支持和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 近年来,医院数百次向对口支援单位派遣专家执行会诊、手术及常规支援任务,免费接收基层医务人员来院进修或访问,无偿捐助数百万元的诊疗家具、设备及药品,惠及新疆、宁夏、青海、湖北、甘肃、江西等地。同时,还推出医联体项目,和北京六家医院实行双向转诊,为患者便利就医打通了通道。 主办医学专业期刊5种,其中《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临床保健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为国家统计源期刊。2018年创办英文刊老年医学杂志《Aging Medicine》,该杂志也是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面向国内外的唯一的一本英文国际刊物。 北京医院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各项业务的完成。历经两代党务工作者的统筹谋划和坚守耕耘,2015年实现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三项荣誉的“大满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跻身“国家队”行列。 此外,医院竭力打造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目前,医院有600多个车位的地下车库和国内先进的洗衣中心以及水、电、气供应系统,并设有消防中心和安全监控系统。同时,近几年也逐步对门诊、急诊、病房进行改造,为病人的就医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医院一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茁壮成长。自1949年以来,北京医院始终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干部医疗保健任务。在党中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北京医院医务人员发挥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坚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几代北京医院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已发展成为组织完备、人才荟萃、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和作风过硬的中央干部医疗保健基地,为干部医疗保健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医院亲笔题写院名;周恩来总理曾殷殷嘱托:“一定要办好北京医院”;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分别为医院题词“优质服务、精益求精”和“前进中的北京医院”;2004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医疗一线,慰问值班的医护人员。2005年,“庆祝北京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出席庆祝大会,向北京医院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并为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王刚同志出席大会并讲话。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鞭策,鼓舞着北京医院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 “永恒的希望,永恒的爱心”是贯穿北京医院发展进步的主旋律。115年风雨兼程,北京医院一次次帮助人们实现着健康的梦想。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医院人执著求索,铸就医魂——一个艰苦奋斗、无限忠诚、默默奉献和只争朝夕的魂魄。每一个时期,每一代人都肩负责任、秉承理想,为百年的历史画卷挥洒最美的色彩。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医院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把握医院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职能,创新干部医疗保健工作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北京医院发展成为一所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化医院和中央干部保健基地,为医疗事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2025-06-29 11:50:57
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脯氨酸恒格列净片有哪些副作用
2025-06-28 16:42:23
脯氨酸恒格列净片有哪些副作用
头皮爱出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5-06-29 16:34:00
头皮爱出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头发出油舌苔发白是什么原因
2025-07-02 17:24:29
头发出油舌苔发白是什么原因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