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烧伤科

南昌大学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其第一附属医院是江西省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于1959年正式成立,1989年确立为江西烧伤中心,烧伤大楼使用面积4500平方米,是江西省烧伤医疗、科研和教学培训中心。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吴燮卿教授、李国辉教授等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学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7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批准为博士点(江西省卫生系统第一个博士点),自“九五”以来,先后评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江西省高校高水平重点学科(重中之重)。2006年起,烧伤外科团队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郭光华教授的率领下,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2006年被授予“南昌大学医学院烧伤外科优秀创新团队”,2009年被授予“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012年荣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 研究所升格为“江西省烧伤研究所”,同时成立“江西省创面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三年一小步,六年一大步”的历史性跨越。

江西烧伤中心由烧伤科和烧伤研究所组成:(1)烧伤科下设烧伤门诊、创面治疗中心、烧伤普通病区、烧伤重症监护室、慢性创面修复病区、烧伤手术室等。(2)烧伤研究所下设“一个中心、六个研究室”,即江西省创面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入性损伤研究室、组织工程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细胞学研究室、微生物学研究室和病理学研究室。中心在编人员73人(包括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人,8人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后2人)、15人取得硕士学位。

江西烧伤中心每年治疗门诊病人20000余人次,住院病人1400余人次,手术量逾2400余台,住院病人总治愈率稳定在98%左右,其中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达70%以上(高于国内外报道)。成功治愈100%烧伤面积病人2例。近年来,江西烧伤中心不断更新治疗理念,各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中小面积烧伤病人采用整形美容理念进行早期功能修复,改善了病人的外观和功能;对大面积烧伤病人开展烧伤ICU、休克期切痂、保护性通气策略、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组织工程皮肤移植等新技术,使烧伤危重病救治水平显著提高;对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慢性难治性创面等应用各种皮瓣移植或结合创面负压吸引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致残率,重建了患者的功能。

多年来,江西烧伤中心形成了吸入性损伤与机械通气、创面处理及其覆盖物、烧伤感染与免疫、细胞培养与增生性瘢痕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1项、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1项、江西省重大科研项目4项、江西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4项以及江西省科技厅、卫生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70余项。在国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篇(被SCI收录3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吸入性损伤的系列研究以及高频呼吸机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显著提高了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经国内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该领域的研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黎鳌烧伤医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辐照氟银猪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曾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并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辐照氟银猪皮治疗创伤特别是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取得明显效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肠内免疫营养联合生长激素应用于严重烧伤和烧伤休克期大面积切痂,显著提高了烧伤机体免疫功能,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此外,组织工程在人体组织构建和临床应用,也居国内领先水平,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西烧伤中心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等各类优秀人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人、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等。3人担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常委1人),1人担任全国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2人担任《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常委1人)。1人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常委。4人担任江西省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主委1人、候任主委1人、副主委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江西烧伤中心江西烧伤中心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主办了两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华东地区烧伤外科学术会议、全国烧伤外科学术研讨会审稿会、历届全省烧伤外科学术会议。先后有4名医教研人员分别前往美国、丹麦、日本和新加坡做高级访问学者或博士后,他们学成后都按期回国,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立于1939年,历经75年的发展,医院已经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省直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目前江西省规模最大、科室最全、病人最多、病种最多、手术室最多的品牌医院。实际开放床位近3000张,2014年年门诊量231.85万人次,最高日门诊量10963人次,出院病人超过11.48万人次,手术超过5.14万台次,平均住院天数9.6天。 全院共有46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消化科、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烧伤科、疼痛科、急诊科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诊疗中心1个以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医学领先学科18个、省级诊疗中心5个。是卫生部批准的江西开展人体器官移植、试管婴儿技术的指定医院。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省级学会22个专业委员会挂靠医院。教学:医院与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每年承担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成教生、进修生、留学生等各层次近4000余人的教学任务,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点各1个(均涵盖17个二级学科,16个三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2013年医院代表南昌大学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实现了江西省参加此项大赛零的突破,荣获全国比赛二等奖。科研:自改革开放以来,荣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实现江西医疗界国家“863”计划主持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中华医学科技奖零的突破。近三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4项。拥有省级临床医学科学研究院1个,省级研究所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 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46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各一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2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15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3人,井冈学者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2人,拥有11名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11名(全省共20名),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32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20人。在职职工中正高职称274人,博士159人。信息化建设:全国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全国医院业务公开示范点。在省内率先建立了电子病历和医生工作站系统、手术和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国家疾控中心信息系统成功对接,成为全国实现传染病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三家试点医院之一。在门诊实施了身份证实名挂号、自助挂号与充值缴费、自助取报告、自助打印磁共振、CT片,方便患者就医;开通了网络视频门诊、门诊远程会诊、微信就诊平台、社区网络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与基层和社区连接,保证患者足不出县,也能享受到该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基础建设:医院目前占地150亩,绿化面积42%。拥有内科、外科、肿瘤、感染、烧伤、门诊、医技等诊疗大楼。2011年11月,科研辅助综合楼(新外科大楼)正式搬迁交付使用。2012年10月,投资500万元的气动物流系统开始试运行。省重点民生工程—急诊创伤救治中心大楼于2013年11月投入使用。占地490亩、开放床位3200张的象湖新城院区正在规划设计中。指令性任务和公益活动:医院每年开展大量义诊、健康教育、免费救治活动。先后落实8个县医院“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4个卫生院(服务站)帮扶,援疆、省专家服务团、省卫生人才服务团人员选派,南极科考保健,以及“非典”、甲型H1N1流感、结石患儿筛查、抗冰救灾、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等大量应急医疗救治等指令性任务,急诊量占南昌市的三分之一强。医院是“光明微笑”工程、儿童“两病”免费救治、“明天计划”、“关心工程”、“微笑列车”、江西革命老区基金会先心病免费救治定点医院,被授予“生命希望工程爱心医院”称号。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创立了华东第一家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救助机构——宁养院。文化:以“德高术精,福泽人民”为院训,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为全国唯一一家拥有2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医院,并涌现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推荐阅读
润肠通便的好方法
2025-07-01 12:50:06
润肠通便的好方法
经前乳房胀痛怎么回事,怎么办
2025-07-04 17:32:14
经前乳房胀痛怎么回事,怎么办
硫酸镁钠钾口服液怎么使用
2025-07-03 12:35:47
硫酸镁钠钾口服液怎么使用
脚底长鸡眼怎么办​
2025-07-01 15:50:31
脚底长鸡眼怎么办​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