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59年,当时是以心血管内科为主的综合内科、后根据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独立成立心内科。当时附设一个心血管病研究室,隶属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心内科。1993年组建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连同研究室一起迁到现址。随着形势的发展,经吉林省科委批准于1996年,在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了吉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下设心脏介入、心脏电生理、心肌保护等几个研究室。并于2004年经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为吉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现该科有工作人员142名(医生38名),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15人获博士学位,19人获硕士学位,多人有赴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出国学习经历。其中有1名主任,3名副主任。目前心内科有开放床位225张,分设3个疗区,1个CCU病房。年门诊患者达25000余例,年收治住院病人达11000例,其中行介入治疗患者2000例以上。
该科室于1973年吉林省首例开展“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987年与心外科合作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经皮动脉穿刺心血管造影术及经皮动脉穿刺肺动脉瓣扩张术;1995年吉林省内率先开展了冠心病的介入诊断、治疗及快速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工作;1996年国内率先开展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无水酒精消融术;1997年在吉林省内首先开展了ICD的植入;1999年在吉林省内首先开展了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工作;2000年在吉林省内首先开展了心房纤颤及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及CRT治疗心力衰竭等临床新技术;2008年省内最早开展“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技术”
目前心内科能够开展国内能够开展的所有介入治疗项目及内皮功能诊断技术,数量和质量在省内名列前茅。临床工作中,指南依从性高,临床诊疗规范,已开展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工作,设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亚专科;危急重症抢救方面经验丰富,顽固性心衰、重症心肌炎、重症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诊疗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对急重症设有绿色通道。省内首家开展氯吡格雷、硝酸脂类药物、同型半胱氨酸等基因芯片检测项目,指导患者个体化药物治疗;科室积极开展双心治疗(心理疾病与心脏疾病治疗):有一名主任医师曾在加拿大从事双心治疗方面研究工作,科室有全国双心治疗学组成员1名、双心治疗项目组评审专家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参编了学会首部双心治疗专著。注重心脏病康复治疗,已开展心动力检测,系统心功能评价等临床诊疗项目。
心内科一直承担本科五年制、七年制医学生的教学及临床实习指导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基层医院医师进修培训、省内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及全科医师的培养任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50名,毕业博士研究生13名,现在在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11名。
科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及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团队,与国内外一流心血管疾病医疗、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良好合作,包括美国Emory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柏林心脏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近年来,临床诊疗水平、科研水平、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均在持续稳定提高,发表论文近300篇,SCI收入40篇,其中发表NatureCommunications(IF10.015)1篇,IntJCardiol(IF7.078)3篇,发表在2003年的JournalofCardiacFailure关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房颤的研究论文,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在ACC/AHA/ESC指南和指南更新中引用。科室共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著有《心血管疾病并发症治疗学》、《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内科学进展》以及《现代疾病鉴别诊断治疗学》等。共主持课题研究50余项,经费共计600余万元,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973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人事部、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省部级项目(卫生部、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市科技局)以及其它项目(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横向课题)。
目前科室发展方向主要为以下6个方面:1、与日本混沌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内皮功能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工作;2、与吉林大学汽车材料研究所合作开展冠状动脉剪切力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的作用的研究;3、与吉林大学畜牧医学院合作开展基因诊断、基因芯片、个体化治疗研究;4、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展心衰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5、介入诊疗技术(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与相关研究;6、抗栓药物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