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救医学科成立于1991年,专业范围涵盖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两个二级学科。在院领导的关怀下,通过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20余年的艰辛发展,目前医疗规模、设备水平、人员配比、医护团队整体素养等方面,在吉林省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急救医学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中心ICU“三位一体”的架构模式,符合国际、国内大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运作模式。

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配有3台救护车,每辆救护车上配有多功能生命监护仪、转运呼吸机、除颤仪、便携式吸痰机及临床常用的抢救药物,能够胜任院前急救工作。作为长春市急救系统的组成部分,急救医学科不仅承担着长春市区内危重病人的急救及转运工作,还承担部分外省市危重病人的转运任务,其转运危重病人的范围,除东北三省之外,已辐射到华北、华东及华南地区。此外,为配合我院新生儿科工作的开展,还承担着全省新生儿的转运工作,车内配有新生儿转运系统(早产儿培养箱、新生儿呼吸机等),能单车转运双胞胎早产儿,同时支持两台套呼吸机及生理检测系统。院前急救电话:0431-88796120

院内急诊:院内急诊区分为急诊抢救观察区和急诊住院病房,建筑而积约1500平方米。急诊抢救观察区24小时对外开放,设有多学科联合诊区。其中有急诊内科、急诊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并有相对独立的儿科急诊区,布局合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召集相关科室医生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该区设有极危重病人抢救的绿色通道,包括心血管急症及严重创伤病人救治的绿色通道。急诊区工作的医师,均为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医师资格证书,并且在专科病房或ICU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他们完全能够独立进行常见急症的鉴别与处理,并能处理包括心肺复苏、心律失常、休克及呼吸衰竭的救治在内的医疗危重症。医疗人员梯队由科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医师组成,保证了医疗救治的质量及安全。上述人员配置及急诊功能区的布置,能够在急诊区完成绝大部分急诊病人的救治工作。急诊抢救观察区呼救电话:0431-88796233

急诊病房于2010年启用,设有病床25张,其中EICU病床5张。急诊病房配备有MAQUET-SERVOI呼吸机2台,ZOLL-M-Series除颤起搏仪1台,GE Dash型心电血压监测仪11台、心电机1台。急诊病房平均每年收容住院病人近2千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急诊病人(病情复杂、疑难、多学科交叉)住院难的问题、减轻了专科的压力,同时也缓解了门诊行政人员的协调管理压力,减少和避免了医疗隐患。

中心ICU:中心ICU为全封闭式、三十万级整体层流病房,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开放床位数25张。科室配备金宝PRISMA、FLEX、贝朗Diapact血液净化机共5台,进口/国产人工肝系统、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美国PB-840呼吸机2台、德国MAQUET-SERVO-S呼吸机7台、德国Drager-2dura呼吸机9台、Evita4呼吸机8台,德国Drager-XL呼吸机1台,德国Drager-Savina 300 呼吸机2台,德国Drager-Oxylog 3000转运呼吸机1台;HAMILTON-C2呼吸机1台;GEsolar8000i多功能生命参数监测系统25套,并设有Premier 3000型血气分析仪,PICCO(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系统)、脑电双频监测系统(Biss)、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CASP-120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系统等。中心ICU在日常工作中,在保障本院危重病人呼吸、循环、肾脏、肝脏及凝血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向省内其他医疗单位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病人开放床位,进行综合救治。

急救医学科的危重病人呼吸支持技术,在吉林省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机械通气不仅是呼吸功能不全的抢救、支持手段,同时也是危重病医学领域行之有效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机械通气过程中,不但强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也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策略。由于本科室配备的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均为目前国内乃至于国际上功能最齐全的机型,所以始终能够掌握并应用当今专科领域内最先进的通气模式及治疗手段。经过多年来临床卖践经验的充分积累,为相关学术水平的迅速增长及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基于在上述领域的突出成就,在2003年及2009年呼吸系统传染疾病肆虐时,作为省内第一批乃至主导单位,参加了呼吸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得到吉林省政府、省卫生厅及省内同行们的认可。2009年,作为省内唯一一家ICU团队,又参加了河南省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了卫生部和河南省卫生厅的认可和赞许。自2009年开始,我科每年举办国家级危重病呼吸功能支持继续教育学习班。继续教育联系电话:0431-88796962。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CRRT),是当前危重病脏器功能支持治疗方法中新兴并发展极其迅速的技术手段之一。我院急救医学科于2007年在吉林省危重病领域率先使用该项技术。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就诊于我院的急性中毒、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伤(不全)、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垂危病人,获得了进一步治疗机会,进而使危重病人的生存率大大提高。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项技术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水平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先后多次派核心技术人员到吉林省内多家三级甲等医疗单位重症医学科,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培训与指导,反响热烈。2012年开始,急救医学科开展危重病血液净化继续教育学习班。同时,我科近年开展了人工肝技术,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了有效地支持。继续教育联系电话:0431-88796962。

急救医学科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学位工作人员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18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医务工作者均有10-20年的重症医学专业的工作经验。他们不但承担着临床医疗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吉林大学临床医学5年制、口腔医学5年制、临床医学7年制、临床医学8年制等多专业学生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临床医学外国留学生的重症医学全英教学工作,并已招收2名外国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我科已有6名博士及20余名硕士毕业。

急救医学科除完成院内常规的医、教、研工作外,还积极参与传染病疫情爆发、火灾、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等医学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的随行保健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2009年,急救医学科被吉林省卫生厅定点为首家吉林省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为降低我省孕产妇病死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急救医学科一贯秉承“行政管理靠规章、业务管理靠规范”的原则,在“十三”个核心制度的基础上,科室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如34个ICU知情告知制度、ICU转会诊制度、危重病呼吸支持流程、危重病血液净化流程、危重病镇痛镇静流程、危重病营养支持流程等,这既避免了由于人的认知偏差导致的“短板现象”,又能使病人的治疗有序贯性,充分体现“团队效应”。此外,高效团队结合高新技术(监测和救治),又能为病人采取滴定式治疗,为危重症病人的综合救治提供客观依据和技术保障。

急救医学科是以年轻人为学科骨干的医疗团队。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有朝气、有动力。相信在尹永杰主任的带领及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继往开来,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大的发展,事业更上一层楼。

医院信息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是一所国家卫生计生委管理、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临床医学院。其前身是1936年11月建成的伪满洲国新京特别市立医院,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更名为长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后,聂荣臻元帅、诺尔曼•白求恩1939年缔造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迁至长春,长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长春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50年更名为长春军医大学第二学院,1954年更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医院,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2000年6月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吉林大学等五校合并为新的吉林大学后,医院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现有自强院区、青年院区和亚泰院区三个院区。虽然几易院名,传承不变的是对患者服务像亲人,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医院被评为吉林省首家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医院现有50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10余个省校级研究和诊疗中心。医院拥有飞利浦256排极速CT、日立128排CT、E-CT、世界知名品牌核磁共振4台、飞利浦IE33彩超、瓦里安直线加速器、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西门子3DC型臂、Stryker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等高精尖仪器设备430余台件,固定资产总额18.8亿元。作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疑难和危重疾病的诊疗中心,开放床位2600多张,有教职工4000余名;年门诊量近15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9.6万人次,手术近5万例。医院践行白求恩不远万里无私奉献的精神,到基层义诊、送医送药,目前已经建立起13家远程医学网络医院,实现了将技术与服务向最需要的基层延伸的目标。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5个。为了突出特色学科,提升高峰,拓展高原,医院先后成立了眼科诊疗中心、普通外科诊疗中心、骨科诊疗中心、妇产科诊疗中心、心血管病诊疗中心。眼科在全国首批开展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鼻内窥镜下眼眶微创手术,并处于领先水平。妇产科诞生了吉林省首例试管婴儿;率先开展了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盆底重建手术。心血管内科率先在吉林省开展了项目齐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使各种疑难、复杂的心脏病患者能够得到高水平的治疗,该科室已成为吉林省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开展项目最多、病例最多、成功率最高的领头科室。心血管外科完成首例该省医生为术者的心脏移植;在吉林省率先独立开展大血管病手术治疗以及冠脉搭桥和微创心脏手术。骨科完成了世界首例双髋、双膝四关节同期人工关节置换术和3D打印肘关节置换手术。各学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率先在吉林省、东北地区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普通外科的胰腺肿瘤根治门静脉重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经纤支镜进行肺、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对肺疑难病的诊断;肾病内科的肾穿刺活检技术和血液净化;内分泌科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开展的“双C”疗法;皮肤科开展的皮肤组织病理学及真菌鉴定;耳鼻喉头颈外科的鼾症手术和喉癌微创手术,首创嗓音专病门诊;胸外科的游离空肠移植肠系膜动静脉重建的颈段食管癌根治术,填补了东北地区的空白。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吉林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医院在国内率先探索集“全程连续、循环交替、责任分层、弹性工作”为一体的“CARE”护理排班模式。首次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引入护理界,建立全新的“网格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是吉林省护理学会妇产科等四个专科分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及吉林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吉林省唯一的教育部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并拥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护理团队连续包揽省市护理技能大赛团体、个人冠军,是唯一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护理大赛的精英团队, 多次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岗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护理领域的一面旗帜。医院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是吉林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所在单位,在不良反应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医院是吉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吉林省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是东北三省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基地,牵头组织制定了多项全省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和专项检查标准。荣获全国医院感染监测先进单位。有国内最早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羊水栓塞”和“产科低纤维蛋白原症”致死原因的妇产科专家阴毓章教授,我国首位用前房角镜检查青光眼的创始人张文山教授;荣获中国皮肤科医师年会杰出贡献奖的张民夫教授;发现病理学诊断新方法——鼓气试验的胸外科专家田荣阁教授等。今天快速发展的吉大二院,师资力量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现有双聘院士2人,36名博士生导师,230名硕士生导师。五年来,医院获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6门(《妇产科学》、《眼科学》、《诊断学》、《皮肤性病学》、《核医学》、《康复医学》);优秀教学团队4个;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1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1项;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网络教学资源类一等奖1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影视教材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多媒体课件类二、三等奖多项。医院每年投入师资培养的资金达300万元。五年来医院累计派出中青年业务骨干153人进行国内进修,公派出国留学70余人,派出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市级科研课题520项,共发表期刊论文2932篇,SCI收录论文429篇,EI论文51篇。获得授权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医院正在长春市亚泰大街4026号建设亚泰院区一期迁建工程,假以时日,一座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全新的现代化医院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将极大地改善医疗环境,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使医院的综合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吉大二院建成老百姓看病最向往的医院,因为这里能够提供最科学、最放心、最具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要建成医护人员最向往的医院,因为这里能够提供最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机遇、工作平台,也最能彰显职业尊严和团队精神。
总院 青年院区 亚泰院区
推荐阅读
月经持续20天不净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2025-09-10 14:37:41
月经持续20天不净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疟疾是什么原因​
2025-09-09 15:57:25
疟疾是什么原因​
头上起荨麻疹意味着什么
2025-09-08 16:26:24
头上起荨麻疹意味着什么
湿疹有哪些禁忌
2025-09-07 19:17:47
湿疹有哪些禁忌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