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皮肤科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已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自1959年建为独立科室以来,已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院主体科室之一。200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临床硕士生培养基地。2002年被评为青海省名科,2003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选为青海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同时也是青海省特色专业学科。基础设施、专业设置较齐全,业务范围广,病员集中,人才技术力量雄厚,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设置最全、床位最多的皮肤科之一,每日门诊量达100-160人次,开放床位20张,业务量处于全省最高水平。连续十余年来获得并保持院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曾荣获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设有皮肤病门诊、专家专病门诊、皮肤病房等专业部门。拥有全省唯一C6激光的新型设备,在治疗高原光老化、黄褐斑、雀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爱美女性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引进的窄谱UVB在治疗白癜风、银屑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开展的变应原检测为众多皮肤病患者找到了致敏原。同时,经过皮肤科几代人的努力,皮肤科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业务能力强,设施较为完善和就医环境优美的科室。

一、初创时期:

1959年12月15日随着医院的诞生,作为医院科室之一的皮肤科建科,当时本科人员少,仅2名医生,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就医环境差,经过皮肤科老一代人努力,皮肤科逐步发展,1966年床位增至20张,1969年文革期间因医生下乡床位撤除,1978年再次成立病房,设置床位20张。科室原设有皮肤科病房、皮肤科门诊部、治疗室、真菌室、免疫室。建科初期李世荫担任科室主任(曾任北医三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现已去世),在他的带领下,刘汶、董永丰、李振基医生加入到皮肤科的建设中,开展了皮肤性病的常规的诊断治疗工作,开展了真菌的检测、外用药物的配制及免疫室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转移因子的药物制备等工作,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物理方法治疗皮肤病,引领皮肤科向前发展。

二、发展时期

70年代末80年代初,支援西部的专家纷纷调回内地,随后张忠祥、李振基、宫振钦分别担任皮肤科主任或副主任;张莉自1984年至2001担任皮肤科主任,同时白秦玉、王京任副主任;自2001年至今王永任皮肤科主任,燕华玲担任副主任。进入80年代科室开始飞速发展,经过皮肤科几代人的努力,皮肤科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业务能力强,设施较为完善和就医环境优美的科室,2002年被评为青海省名科,2003年并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在青海省医疗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在皮肤性病的诊疗方面,始终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历经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学科得到了全面发展,从诊疗人文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到项目的实施及科室设施的完善等方面无不显示着科室的发展与壮大。到目前为止皮肤科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皮肤病治疗室、皮肤病病房。引进了超脉冲CO2激光仪、点阵激光、全仓窄谱紫外线治疗仪、VISIA图像分析系统、C6-Q激光治疗系统、皮肤注氧/喷氧治疗仪、微晶皮肤磨削仪、皮肤超声导入治疗仪等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皮肤科拥有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7名医生、7名护士、2名技师)。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2名。张莉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优秀专家,省内知名度高,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主持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课题。白秦玉教授在皮肤病理、皮肤免疫专业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陈光仍教授主攻医学真菌学,是省内著名的真菌学专家。她们三位均担任过硕士生导师。随着硕士点的发展,王永教授、燕华玲教授、马文宇副教授也被青海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使导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到目前为至已经培养了20名皮肤病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另有四名在读研究生进入临床实习。科室内的医生均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我国著名的医院参加过专业培训和专业进修,并且都参加了科室的实验室工作,普遍能参加科研与教学工作。科室内医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目前,科室技术人员的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技术力量比较雄厚。

到目前为止本科已开展多种项目:

激光治疗室:无痛酚治疗,医学美容护理,药物面膜治疗,去斑治疗,腋臭激光治疗等。

变态反应室:吸入物、食入物等变应原的抽血或针刺检测,变应原斑帖实验,脱敏治疗。

皮肤门诊治疗室:微波、电离子、冷冻、CO2激光、CO2点阵激光、光动力等去除皮肤浅表肿物。

皮肤激光治疗中心:开展了C6激光去除黄褐斑、雀斑、太田痣纹身、光子嫩肤等,CO2点阵激光治疗酒渣鼻、瘢痕、痤疮等,超声波导入药物、微晶磨削治疗痤疮后瘢痕、皮肤注氧等。

科室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科研、临床以外,在教学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全省皮肤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年来本科教学多次获得先进集体、优秀教研室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同行以及广大患者的赞扬。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QUAH) 始建于1959年,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青海省唯一的高等院校直属教学医院。青海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青海红十字博爱医院和青海省预备役步兵旅医院设在医院。是青海省抗癌协会、青海省康复医学会和青海省包虫病学会三个省级一级学(协)会的挂靠单位。医院的诞生是青海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起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她始终肩负着为青海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光荣使命。60年来,作为临床医学高等学府,医院忠于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完成大量医疗任务和临床教学任务,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5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2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2010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201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4年被中国医院协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称号。2016年被评为“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2017年被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被授予全国“人文爱心医院”荣誉称号、青海省“十佳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荣誉称号。医院拥有两个院区(西宁市同仁路29号和南川西路158号),占地面积189.96亩,其中同仁路院区占地86.33亩,南院区占地103.63亩。医疗用地50亩,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9.7万平米。在建门急诊综合楼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全院现有职工2768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74人。其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96人(正高级148人,副高级248人)。医学博士51人,医学硕士354人,医师队伍中硕士博士占15.82%。血液病学团队和包虫病学团队是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全院编制床位2200张,开放床位1922张(正式床位1895张)。年平均门诊量17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6.5万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1万余例。病床利用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均达95%以上。医院设有管理部门32个,临床科室47个和医技科室9个。其中,普通外科学、肿瘤学、心血管病学3个学科承担着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内分泌与代谢病学、骨科学、肝胆外科学、病理学、康复医学、创伤重症医学、护理学等15个学科承担着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获批省级质量控制中心12个(普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放射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内分泌与代谢病疾病专业质量控制中心、骨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肿瘤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静脉输液配置质量控制中心、康复医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微创外科质量控制中心、泌尿外科质量控制中心)。设有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核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单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国家级医药学基地。是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筛查基地医院、“七彩梦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阳光基金”定点医院、光华科技基金会“百家医院人才培养公益促进计划”医院。建有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青海大学包虫病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高原医学影像研究基地、青海省包虫病临床诊疗研究中心、青海省包虫病临床研究中心等。完善的内科学学科体系为全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临床各学科提供综合支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利用高原低氧环境和少数民族资源,围绕高原常见病和地方病,开展了广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高原医学学科群,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肿瘤学专业是医院的优势学科。1969年建科,1994年批准成立了青海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是省内学科建制齐全,人才结构合理,诊疗技术先进的肿瘤诊疗基地。现拥有病床414张,设有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肿瘤妇科和介入诊疗科。近年积极组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工作,通过组建8个协作团队,推动了个体化综合治疗。医院高度重视和支持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在省内率先开展多学科腔镜微创手术技术,促进了外科诊疗技术的显著进步。目前,普通外科、胃肠肿瘤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肿瘤妇科、关节骨科等学科均能熟练开展腔镜微创手术技术,代表着全省微创手术的发展水平。关节镜技术和胸腔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该省部分地区包虫病广泛流行的现状,组织多学科诊疗团队,积极开展包虫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诊治了大量包虫病患者,参与成立了“青海大学人畜共患病研究所”,获批“青海省包虫病临床诊疗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包虫病临床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由著名普通外科学专家陈孝平院士驻站的“青海省肝脏外科学院士工作站”,成立了“青海大学董家鸿院士工作站”。获批“青海省包虫病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引进特聘院士2人,入选“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2人,录取2名博士研究生,实现该省包虫病专业博士生培养零的突破。在包虫病流行地区开展了患者筛查、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工作。还利用三维手术系统、射频消融、放射治疗、微波治疗等多种技术,努力提高晚期患者的疗效,部分技术有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肝胆外科诊疗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响应国家号召,于2009年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康复医学科,并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添置了大量的专业设备,与香港复康会等专业组织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目前,能规范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技术,有效推行了早期康复治疗。作为青海省康复医学会挂靠单位和青海省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为推动该省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积极在骨科学等学科推进亚专科建设。将骨科学细化为创伤骨病科、关节外科和脊柱外科,培养专门人才,拓展亚专业技术领域,获得良好效果。人工关节置换、关节镜技术、带血管的骨与肌肉游离移植技术、环椎侧块及椎弓根钉技术、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全胸腰椎椎弓根钉及前路固定技术、骶椎及骨盆内固定技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脊柱畸形矫形技术、脊柱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技术、椎间空镜技术、微创手术技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医学影像中心是青海省医学影像学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拥有256层CT机、3.0T磁共振仪等设备,能开展冠状动脉CTA成像、门静脉CTV成像、颅脑及腹部脏器CT/MR灌注成像、心脏及神经根MR成像、颈动脉斑块黑血技术及颅脑扩散张量成像(DTI)、波谱成像(MRS)、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磁共振功能成像。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高原环境相关医学影像研究,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病理科是青海省病理诊断中心和青海省病理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拥有省内最强的人才队伍,开展了省内最全的技术项目。近年积极开展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点阵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肿瘤靶向基因和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HPV/DNA核酸分型检测、原位显色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EBV、细胞DNA自动扫描分析、麦克奥迪病理远程会诊等新项目,积极推广适宜技术,促进了该省病理诊断水平的显著提高。通过积极努力,医院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消化病学、肾脏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肿瘤学、普通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烧伤外科学、妇产科学和麻醉学15个专业获得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资格。临床教学是医院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承担着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博士、硕士以及外国留学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医师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进修医师带教等多层次的临床教学工作。全院设有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20个临床医学教研室,8个二级学科、22个研究方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具备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全院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4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已获批省级临床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多年来,在青海省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海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了大量临床医学人才。2018年,完成了本科教学任务10520学时,同时完成了与之相配套的见习带教、实习带教等临床教学工作。自1995年血液病学专业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23年共招录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2330名。2018年毕业学生241人,招生278人。医院独立培养的首批两位博士研究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标志着医院已经具备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医学教育体系。组织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日趋完善,完成了2018级94名住培学员的招录工作;按计划完成了2016级63名、2017级77名住培学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负责完成了全省2015级住培学员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培结业考核及2016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学员理论结业考核,医院培训的2015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在全国统一结业理论考核中通过率达93%,以较大优势再次蝉联全省第一。经积极申报,医院普通外科学和重症医学获准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2018年医院顺利通过了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评估组对医院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估;完成了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的建设,并通过了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复评;通过了2018年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积极准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的认证前期考察;经过积极申报,医院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15年,得到了青海省卫生计生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和青海大学“一省一校”项目的资金支持,建成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投入1100万元,购置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设备570余台(件/套)。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有19间模拟训练室,2016年被青海省卫生计生委批准为“青海省临床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于2009年设立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青年科研基金”,每年提供100万元资金作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启动经费。建立了科研创新激励机制,2014年制定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科研项目及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召开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表彰奖励。经过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4项,其它项目203项。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并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22项,其中1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余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发表学术论文1636篇,其中SCI收录46篇。
推荐阅读
尿道口红肿怎么办​
2025-06-26 21:36:27
尿道口红肿怎么办​
肺气肿的症状表现分为哪五个阶段
2025-06-28 17:15:23
肺气肿的症状表现分为哪五个阶段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2025-06-26 19:08:45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肩周炎有哪些症状​
2025-06-28 12:37:54
肩周炎有哪些症状​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