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于1984年独立建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消化疾病诊治中心。目前由消化内镜室、消化科病房、胃肠动力室、消化道B超室和消化专科门诊组成。目前消化内镜室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4个操作间和1个内镜独立消毒间,配备了数字胃肠X光机等先进内镜设备,还设立了麻醉恢复间、读片室,拥有内镜主机7台,胃肠镜25条,十二指肠镜2条,内网络全图文报告系统10台,以及完备的消化内镜下诊治辅助设备若干;金山公司OMOM胶囊内镜1台,电子经鼻胃镜1条,超声内镜1条,为提高临床消化疾病的诊治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了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硬化治疗加套扎治疗术、良恶性食管狭窄扩张内支架治疗术、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探条)扩张术、ERCP,ENBD,ERBD,EST、消化道内镜离子凝固治疗术(APC)、氩离子烧灼术、尼龙圈结扎切除术、早期食管、胃、肠肿瘤摘除术(EMR)、胃造瘘术(PEG)、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局部药物喷洒、微波、注射,金属止血夹等)以及无痛胃肠镜,在该省治疗内镜的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每年内镜诊治患者约10000人,内镜治疗约1100人次,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内镜医师,成为省内知名的内镜培训示范基地。消化科病房设有病床40余张,年均出入院人数约1500余人次。门诊每周六天由教授、副教授轮流坐诊,年均诊疗人数达15000~20000人次。消化内科为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综合医院内科系统大科之一。1999年首批获昆明医学院消化内科学专业硕士授予权,目前黄华教授、常江教授、李俊教授为硕士导师,培养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2004年获得国家认证的药物临床试验消化内科基地,黄华教授任组长,医生参加GCP培训。科室共发表专业文章9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与编写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部分新进展和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的继续教育教材及消化内镜专业书籍共4部。获得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7项。现科室共有老教授9人;在编教授4人,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5人(硕士6人,在读硕士4人,在读博士1人),组成了有优良诊疗技术水平的专业团队,病种囊括所有的消化专科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各型食管炎、胃炎、肠道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等。形成了以消化系统(食道、胃、肝脏、胰腺、小肠、大肠、腹膜)常见病、疑难病诊治、危重病抢救、内镜技术、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研究、小肠疾病诊治为特色的科室,并不断稳步建设优势项目。他们将秉承“学无止境,止于至善”“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昆医大附二院”)建院于1952年10月,原名为“昆明市工人医院”。1962年,更名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0年挂牌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09年和2015年分别加挂云南省泌尿专科医院、云南省肝胆胰外科医院牌子,2012年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28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医院正式挂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卫生部首批评定的“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及国际紧急救援中心(SOS)网络医院,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认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脑卒中防治委员会授予的云南省首个“高级卒中中心”单位,是云南省卒中学会(一级学会)主委单位,是云南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云南省肝胆胰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云南省重症医学临床医学中心,云南省康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地。在一辈辈附二院人的奋斗下,如今医院科室齐全,学科优势突出。肝胆胰外科、泌尿、康复医学、烧伤、重症医学、骨科、微创、护理、消化、血液、神经内科等学科,已步入国内、省内领先行列,优势突出。1999年后率先在云南省开展了人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亲体部分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心脏移植等移植手术,为云南省大器官移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医院现有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症医学、泌尿外科),1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护理专业、烧伤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儿科专业、新生儿专业、消化专业、骨科专业、肾病专业、普通外科专业、产科专业、老年病科专业、麻醉专业、检验专业、康复科专业),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6个专业),云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8个专业),云南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和云南省普外基地。目前,医院拥有云南省内第一台第四代Xi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第一台荧光腹腔镜,通过高端先进医疗设备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发挥好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在智能医疗领域刻苦钻研探索,促进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继续担当作为,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在一代代附二院人的努力下,如今医院教学相长,师资雄厚。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云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0人、硕士生导师220人,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2个本科专业、22个教研室,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各1个,承担着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实习和管理工作。每年在院本科生约1300人,研究生约700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约300人,留学生约60人。医院设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面积约1600平方米,拥有20间技能室,近500套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型、设备,每年完成各类学员培训21000余人次;每年完成基层医院医师进修学习、全省全科骨干医生培训等500余人次,为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建设、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医院科研氛围浓厚,硕果累累。医院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泌尿系统肿瘤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工程研究中心1个。获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院士/专家工作站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云南省临床医学中心4个,云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泌尿系疾病),昆明医科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培育项目4个。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先后6次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医院共有云南省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烧伤、脑血管病4 个内设研究所和云南省分子诊断、康复医学、睡眠呼吸紊乱疾病、肝病、骨质疏松、神经创伤、脊柱侧弯与脊柱畸形、创伤外科、妇科宫颈阴道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 防治、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临床护理、重症医学、外科临床营养等14个内设研究中心。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1项。医院中心实验室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设备,可开展细胞培养、免疫组化、PCR、ELISA、Western- blot、基因克隆、转染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实验室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的实验技术指导队伍,为全院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近期实验室将扩建至2000余平米,医院将继续投入2000余万元支持实验室扩建。在年复一年的攀登中,医院人才辈出,结构合理。医院现有在岗职工3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36人,具有研究生学位698人。有“首届兴滇人才奖”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云岭学者”1人,“云岭名医”9人,“万人计划”名医28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15人、学科带头人35人、后备人才2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才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人,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人,获全国医院优秀院长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人,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1个。随着代际相传,建院以来的优良传统得以很好地继承和积淀,淬炼出昆医大附二院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全体附二院人将秉承“明德至善”的院训,倡导家园意识和“关爱生命,情系患者,诚信友爱,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教学、科研质量为根本,与人民健康同行”的宗旨,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载生命的重托,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服务环境,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昆明医科大学“双一流”建设,为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建设、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健康云南、健康中国的建设而接续奋斗。
推荐阅读
胆汁引流袋里有黑色怎么回事,怎么办
2025-07-13 13:53:41
胆汁引流袋里有黑色怎么回事,怎么办
尿失禁的感觉是什么
2025-07-15 18:02:02
尿失禁的感觉是什么
鼻头挤出来白色条状物怎么回事,怎么办
2025-07-13 10:44:50
鼻头挤出来白色条状物怎么回事,怎么办
皮肤真菌病该怎么治疗​
2025-07-13 08:33:21
皮肤真菌病该怎么治疗​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