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外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外六科是龙华医院重点建设的临床学科,自1960年龙华医院建院初起,由沪上著名顾氏外科传人、全国著名中医外科大家顾伯华先生创建,在中医外科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病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学科及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研究所的重要组分,是全国最早的中医外科硕士、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外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文明班组等10余项荣誉称号。

外六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治疗外科感染性疾病(疮疡)、周围周围血管病、甲状腺病、外伤性疾病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学科以疑难危急重症为临床突破口,以可持续发展为努力方向,在始终坚持和创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秉承传统,博采国内各家之长,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拓展中医外科学术范围,提升学术内涵与学术水平,提高科室学术地位。科室注重理论指导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对众多疾病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如慢性难愈性创面(糖尿病、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不畅、化疗性、压迫性、放射性、外伤性)、手术后创面不愈合(包括复杂性窦瘘)、周围血管病(糖尿病性足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甲状腺病(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亢、甲减)、外科感染性疾病(包括痈、疽、疖、疔疮、腮腺炎、关节炎、血管炎、骨髓炎、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痛风、外科杂病(外伤感染、毒蛇咬伤、水火烫伤、褥疮等)以及外科各种疑难危急重症等,其中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糖尿病性足病、重症有头疽、手术后创面不愈合、毒蛇咬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领先于国内同行,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目前常用的外用药有10余种,如金黄膏、红油膏、白玉膏、冲和膏、青黛膏、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升丹制剂、红油膏纱条等;常用外治法20余种,如中药敷贴法、中药溻渍法、中药祛腐生肌法、药捻引流法、切开扩创法、拖线法、滴灌法、煨脓法、垫棉压迫法、蚕食疗法、缠缚疗法、箍围疗法、热烘疗法、砭镰法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模式。研制了清热败毒饮、复黄生肌愈疮油膏、甲瘤合剂、瘿病系列方等中药制剂;创制的中药滴灌介入法成功治愈颅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全髋关节置换术、肿瘤、腹部、骨科以及微创治疗等各类手术后残留的复杂性窦道及瘘管,解决了病人治疗迁延不愈的痛苦,既避免了再行大手术的烦恼,又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适应范围广、组织损伤小、痛苦少、治愈后功能及外形恢复较好、后遗症少的优点,已被列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首先提出的“祛瘀生肌”、“补虚生肌”治疗各种慢性难愈性创面(糖尿病、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不畅、化疗性、压迫性、放射性、外伤性),可以明显促进创面的生长愈合、减少疼痛、缩小疤痕;提出“扶正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足坏疽,突破传统中医以“活血化瘀”或“清法” 为主治疗框架,并在国内首次将拖线法应用于糖尿病足坏疽传统性溃疡或窦道治疗,显著地降低了截肢率和致残率,居国内先进水平;“扶正清瘿法”治疗甲状腺炎,突破了传统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化痰”为法的框架;补肾运脾,泄化浊瘀治疗痛风,综合疗法救治毒蛇咬伤等,均取得显著疗效。中医外科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研,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等各级课题20余项,为诠释中医的科学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高等学校(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奖励20余项。

外六科现拥有医师10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工作人员中博士2人,硕士4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负责人为阙华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启明星”及上海市“医苑新星”。学科顾问为全国名老中医唐汉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名中医”。现有床位数35张,年门诊量4万余人次。拥有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病专科-血管病专科、甲状腺病、痛风、慢性溃疡、下肢小腿病、糖尿病性足病、术后创面不愈合、复杂性窦瘘、淋巴结肿大等专科专病门诊。

“仁爱、进取、创新、奉献”是中医外科的文化精神,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规范、诚信”的服务是我们永远的追求,“继承、发扬、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上海领先、全国一流、世界著名”是我们不变的目标。

特色病种包括:

慢性难愈性创面

慢性难愈合性创面(俗称溃疡),如糖尿病、褥疮、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不畅、压迫性、放射性、外伤性等患者的溃疡创面,因其迁延不愈,愈后有极易复发,少数尚有癌变可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不仅从肉体及精神上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西医学多采用抗生素、清创术、植皮术等治疗,总体疗效不理想。我科在国内首先提出祛瘀生肌、补虚生肌治则,采用祛腐化瘀补虚生肌法中药,分期辨证,内外结合方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取得显著疗效,并研制了复黄生肌愈创油膏等,可以明显促进与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已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特色诊疗项目。其研究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等项目的资助,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

血管病

血管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科,以诊治周围动脉性、静脉性、毛细血管性、淋巴系统疾病为主要对象,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足坏疽、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淋巴水肿、淋巴管炎、血管炎、血管瘤等。我科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通络、祛痰利湿、软坚消肿、扶正养荣等中医药治疗,以及薰洗、针灸、浸渍等外治法,内服与外敷兼顾,配合理疗等现代诊疗手段,注重综合治疗及身心调理,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药物与饮食配合,全面护理与功能锻炼并举,有疗效稳定,痛苦小,预后佳,截肢率低优势。

复杂性窦瘘

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外来损伤、感染、外科手术(包括脑外科、心胸外科、腹部外科、骨科等)后,部分病例可出现创口感染,局部反复溃破流脓,创面长期不愈合,以致出现较深的窦道,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我科采用拔毒祛腐、活血生肌内外合治方法,据患者全身状况辩证论治,内服扶正托毒、活血养血生肌之剂,采用拔毒祛腐、活血生肌内外合治方法, 在内服中药调节整体同时,注重贴敷、药捻、切开、拖线、蚕食、湿敷、灌注、热烘、垫棉、缠缚等多种外治法分阶段综合有序联合运用,治疗复杂性窦瘘,取得良好疗效,既避免了再行大手术的风险,并有无创伤、无全身反应、痛苦小、治愈后功能及外形恢复较好、后遗症甚少的优势,已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特色诊疗项目。其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上海市卫生局基金资助,其研究成果获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等。

糖尿病性足病

糖尿病性足病是是糖尿病主要、常见而又严重的慢性血管并发症,截肢率、致残率高,病人负担重。中医外科在全身整体治疗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扶正化瘀通络为主,分期辨证,内外结合的原则,突破传统中医以“活血化瘀”或“清法” 为主治疗框架,局部治疗采用中医外治法,综合运用敷贴、箍围、切开、引流、灌注、湿敷、拖线、垫棉、蚕食等诸法治疗,并在国内首次将拖线法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足传统性溃疡或窦道,取得显著效果,能明显促进糖尿病性足病溃疡创面愈合、缩短病程、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减少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其研究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基金等资助。

甲状腺疾病

我科自1973年开设专科门诊,以研究应用中医药治疗甲状腺腺瘤、囊肿,甲状腺肿, 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低、甲状腺肿瘤术后抗复发转移与调治等为主要对象。我科采用扶正清瘿、疏肝活血、化痰消肿中药内服,结合外治治疗,尤其是对多发性结节或术后复发患者,甲状腺炎、甲状腺癌术后的抗复发转移等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相关研究曾获得卫生局项目基金的资助。

痛风

痛风是一组因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症候群,临床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及后期出现的肾脏病变为特征。西医学多采用别嘌呤醇等治疗,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我科采用健脾补肾、运脾化浊、清热退肿、通络止痛、祛风通痹等中医药分期辩证论治,内服与外用并举,注重生活调摄,可迅速缓解症状,明显终止急性发作,防止复发,并预防肾功能损害。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是毒蛇咬伤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中毒性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症状复杂,病势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常可致残,甚而危及生命。我们运用解毒排毒法为主,并根据蛇毒的特性及传变规律,同时运用祛风开窍、凉血止血方法配合治疗,局部处理与全身治疗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疗效显著,尤其首次在国内将中医“箍围疗法”应用于毒蛇咬伤的治疗,在控制毒素蔓延,消除局部肿胀疼痛等方面尤为明显。中医外科抢救各种毒蛇咬伤的事迹,得到各新闻媒体(电视台、电台、网络、报纸等)等广泛报道,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50余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三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6月刘嘉湘教授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8.65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年门急诊人次356余万,年出院患者5.4万余人次。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3个,重点专科30个,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数字胃肠机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中央“千人计划”1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千人计划”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博士生导师42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35个。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成立35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5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托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和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集团二级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的创立和发展。2004年起与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开展名中医下社区、科研合作、适宜技术推广等帮建工作。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含七年制)、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陈湘君、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吴银根、唐汉钧名师研究室,以名师研究室为依托,展开教学查房和示范课程讲座,并进行名师教学思路研讨,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资源的精品化,《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被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教材建设为载体,总结学科建设成果,承担多部国家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工作。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医院将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开展重点病种(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和拓展病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力争在研究中有所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共赢,全面带动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医研双赢”的中医临床科研运行新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医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继承创新、追求卓越”的使命,秉承“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向着“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受人尊敬的品牌医院”的愿景,目标建设成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上南院区 总院
推荐阅读
如何区别手癣和手部湿疹
2025-07-11 22:03:43
如何区别手癣和手部湿疹
银屑病喝中药会先加重再消退
2025-07-08 13:56:38
银屑病喝中药会先加重再消退
膝关节弹响是怎么回事​
2025-07-07 15:57:14
膝关节弹响是怎么回事​
宝宝频繁夜醒怎么改善
2025-07-08 22:03:54
宝宝频繁夜醒怎么改善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