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感染科

感染科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肝病科,2004年与发热、肠道门诊合并更名为感染科,2006年迁入设施一流的崭新感染科大楼。目前共有医师16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5名。感染科现有正式床位39张,年收治患者超过1500人次,年门诊量超过6万人次,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类肝病及感染性疾病,是国内保持中医药特色最好的中医感染病专科之一。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012年成为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发热门诊具有标准化的管理,诊治各类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新发突发传染病以及常见的发热性疾病(流感等),特别是2020-2023年新冠防控战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被评为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的先进集体,也是上海市迎世博巾帼文明岗。

医疗特色

龙华医院感染科坚持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等各类肝病及感染性疾病。

感染科团队经过大量文献挖掘,汲取众家之长,结合本科室临床实践,由上海市名中医王育群教授率先提出“瘀血贯穿肝病发展的始终”这一病机理论,并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此后张玮教授总结出清热、疏肝、软坚、利水、养肝、补肾、滋阴、益气等活血化瘀八法,并领衔下团队通过20余年的临床再实践,在肝病的急性期、慢性期、肝硬化期等不同阶段,以及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不同肝病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并在以后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因虚致瘀也是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提出了补虚化瘀法,由此建立了以活血化瘀九法位代表的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病的学术体系,完善和发展了中医活血化瘀治则的理论体系。在临床上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延缓了疾病进展,逆转了肝纤维化,抗肿瘤,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卓越的治疗效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患者前来就诊。

同时科室可开展了穴位敷贴、皮硝外敷、针灸、耳穴埋豆等中医疗法对改善胁痛、腹胀、失眠等各项临床症状亦有显著疗效。除此以外,对脂肪性、酒精性、药物性等肝病的治疗也各具特色。重症肝炎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案,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护理上体现中医个体化护理特色,形成了中药足浴、中药漱口、中药定向透药等专科护理项目。

在新冠之初张玮教授团队针对上海地区COVID19临床特征,创制麻杏清肺颗粒(沪药制备字Z20200010000),成为上海市治疗新冠的院内制剂的首方,被送往方舱、上海市临床公共卫生中心、武汉雷神山医院以及院内广泛使用显著的退烧效果,预防了重症的发生造福广大患者,并拟定固表清肺预防方送往隔离点,创制了芳香避秽的香囊用于温热病的预防凸显中医外治特色。

同时创建了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著书《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与中医药防控》,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凸显中医药特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防护读本》(张玮主编、李莹副主编)的刊行(严世芸主编,张玮副主编),中英文免费上先,造福国内外百姓,为新冠肺炎的中医中药防控做出贡献,发热门诊所在支部获上海市抗疫先进集体,张玮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特色门诊

感染科门诊分为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及普通门诊,病种涵盖乙肝、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类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感染性疾病。

同时感染科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病种涵盖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甲/乙型流感等。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50余年来,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药”的发展战略,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著名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三连冠”;200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12年在中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评审成绩位列全国三级中医医院首位;201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6月刘嘉湘教授荣膺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总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分院坐落于浦东上南路上钢二村45号。东西两院占地面积共78.65亩,核定床位数1250张。医院中医特色鲜明,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肺病、疮疡病等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年门急诊人次356余万,年出院患者5.4万余人次。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43个,重点专科30个,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RICU、血液净化中心等,配备DR、CT、ECT、MRI、数字胃肠机等大型设备。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专病)8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国医大师1名、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40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中央“千人计划”1名、上海市名中医32名、上海“千人计划”2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名、博士生导师42名;各级各类名老中医工作室35个。作为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主基地与分基地,承担9项中医流派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2001年首创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成立35个名中医工作室,其中15个入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项目。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二级中西结合医院。托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和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集团二级医院特色专科专病的创立和发展。2004年起与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开展名中医下社区、科研合作、适宜技术推广等帮建工作。同时,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本科生(含七年制)、研究生、留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工作。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成立陈湘君、陆德铭、施杞名师工作室,吴银根、唐汉钧名师研究室,以名师研究室为依托,展开教学查房和示范课程讲座,并进行名师教学思路研讨,旨在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结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资源的精品化,《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被列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教材建设为载体,总结学科建设成果,承担多部国家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工作。2007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成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医院将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开展重点病种(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和拓展病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中医慢性病防治临床医学中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力争在研究中有所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共赢,全面带动研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临床及科研能力,建立健全“医研双赢”的中医临床科研运行新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医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继承创新、追求卓越”的使命,秉承“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向着“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受人尊敬的品牌医院”的愿景,目标建设成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上南院区 总院
推荐阅读
老年人癫痫应该如何治疗
2025-09-15 13:58:19
老年人癫痫应该如何治疗
红色出血点是怎么回事
2025-09-16 14:16:43
红色出血点是怎么回事
支原体肺炎如何检测
2025-09-16 10:39:53
支原体肺炎如何检测
心脏搭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什么原因​
2025-09-16 15:21:50
心脏搭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什么原因​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