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辽宁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辽宁省医用氧舱临床质控中心辽南培训基地。设置有中医门诊、针灸门诊、软伤门诊、高压氧治疗室、中医综合治疗室等,病区开放床位数27张。
一、中医科学科历史
中医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主任曹仲和教授率先研制的“排石汤”、“清胰汤”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石症”、“胰腺炎”的先河,是我院急腹症专科创始人之一,为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奠定了基础。80年代柳侃教授应用wecheler氏记忆量表进行检测分析,总结出老年衰老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老年心气虚病人心搏时间距离变化及运动后变化,运动后心率复常时间检测及1252例中老年人主要死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中老年人如何预防疾病提出了具有科学性的建议。90年代矫瑞香教授研制了“肝复康汤剂”,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该方剂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抗纤维化作用,对实验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预防有显著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逆转慢性肝病的进程。矫瑞香教授指导的课题组,经过潜心研究,研制出《塞乐通便减肥茶》,通过降脂、减肥作用起到防病保健双重功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医科主任姜永珊教授带领下,2017年中医科获批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2018年获批辽宁省“十三五”中医脑病重点专科。
二、中医科医疗技术特色
中医科在长春路院区设置中医门诊、针灸门诊、软伤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室、理疗门诊;在联合路院区设置二部高压氧治疗室;金普院区设置三部中医门诊、三部针灸门诊;中医科病房目前在金普院区,开放床位27张。中医科以“医疗技术”为核心,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发展中医特色疗法,推广中西医结合综合服务模式,充分运用各种中西医结合技术如中药、针刺、眼针、耳穴、艾灸、拔罐、推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外用、高压氧、PNF技术、螺旋肌肉链技术、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物理因子疗法等治疗各种疾患。
中医科治疗疾病的优势病种有:
(一)中医脑病:眩晕病(高血压病、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头痛(偏头痛、顽固性头痛等),失眠(睡眠障碍),中风(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等),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面瘫(面神经炎)等。
(二)中医脾胃病:反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疡(消化性溃疡)、胃痛(慢性胃炎)、腹痛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便秘等。
(三)高压氧优势病种: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脑病、缺血缺氧脑病、血管性头痛、骨折术后愈合欠佳、脊髓损伤、断指再植、皮瓣移植、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神经萎缩、挤压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
(四)软伤疾病:四肢、脊柱软组织损伤,颈腰痛,脊柱相关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各种神经卡压综合症;四肢肌腱、韧带或骨折术后康复。
(五)其他疾病:中医妇科病(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经前不适诸证、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中医杂病(带状疱疹、内伤发热、郁病湿疹、过敏性疾病等)、手术、放化疗等后的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失眠、厌食、消化不良、自汗、盗汗、低热等不适,疲劳综合征等。
三、科研教学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
中医科自上世纪50年代建科以来,始终以中医临床带动中医科研教学、中医科研教学促进中医临床发展,全面推进中医科内涵建设与中医医、教、研协同发展。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科技厅课题、省教育厅、大连市科技局、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中医科作为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辽宁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每年承担大连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山学院中医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医教研室目前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可招收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中医教研室积极开展和推动中医学教学改革,主持参与辽宁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教改课题、辽宁省教学评价委员会、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4项,参编教材5部,发表教改论文5余篇。
四、中医科人才梯队建设
中医科室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中医科医师专业背景完善,涵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等多个领域,多人次担任国家、省、市医学会学术任职,2人任期刊编委。中医科现有主任医师 6人,副主任医师 2 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管技师3人,技师2人。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1人,大连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人员2人,博士2人。
70年任重道远,70年继往开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一直秉承弘道笃行的院训,跟随医院前进的步伐,初心不改,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专科而努力拼搏。我们愿以一流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精湛的医术迎接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