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核医学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于1958年建科,是全国首批开展核医学临床工作的单位之一,也是天津市临床核医学的发源地。现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2003年加入211工程重点学科。经过近50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具有国内先进设备和雄厚技术力量的现代化学科,有卢倜章、方佩华、周荫保等全国著名核医学老专家,学科的医疗水平和学术地位在天津市独占鳌头,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核医学科总面积1400平方米。全科由核医学病房、SPECT检查室、功能检查室及分子甲状腺研究室等部分组成。

核医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甲状腺疾病的研究、核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研究、放射性核素治疗研究三方面。

核医学科自建科以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甲状腺疾病、放射免疫分析、核内分泌分子水平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或先进水平。自86年以来承担并完成国际合作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27项。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著12部。曾荣获国家级科技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部委级甲级奖2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市级二等奖6次、三等奖6次。

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始终位于全国先进水平;核素治疗为全国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SPECT影像诊断工作达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为全国领先水平。

1998年完成了天津市地区人群食盐加碘及碘营养状况的调查,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核医学科率先在全国大城市完成了Gravers病的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大规模调查工作,摸清了天津地区人群Gravers病患病率(为2.82%,男女比例为1:2.4),探讨了相关因素,特别是碘与Gravers病的关系,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病机理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研究水平在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方面。从60年代核医学在碘缺乏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全国和国际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核医学科现有职工28人,其中医生14人,护理人员9人,技术人员5人。拥有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学科发展史

建科初期

1958年在朱宪彝校长的倡议下,医院领导决定卢倜章教授(时任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由内科调出,建立一门新兴的学科,核医学科(当时称原子医学科,随后称同位素科,80年以后全国统一改为核医学科)。医院安排一批政治上可靠,专业能力强,工作勤奋的医生、护理和技术人员到新的学科工作,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和131碘治疗甲亢病房,使用国产仪器开始了131碘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工作。学科的建立标志着天津市核医学事业的开始,与此同时全国一些省市大医院也相继成立了核医学科,开始了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工作。60年代初,除了开展131碘诊断和治疗工作外,开展了32磷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2磷诊断宫颈癌、131碘玫瑰红检查肝脏功能、肾图、32磷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临床工作,并增添了黑白扫描机,取得了一批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1963年在医学院成立了核医学教研室,卢倜章教授任负责人,开始了核医学的教学工作。

文革时期

文革期间,学科正常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科室病房收治一般内科患者。卢倜章教授等同志于1969年9月下放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于1973年返回医院工作。在此期间,方佩华教授、郑妙容教授、屈婉莹教授总结了13年131碘治疗甲亢的临床经验,改革了吸131碘的测定方法,建立了吸131碘正常值,引起全国许多兄弟医院的关注。70年代初期购买了当时先进彩色扫描机,核素显像水平上了一个台阶。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天津,学科刚刚恢复的部分工作被迫停止,全体职工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1978年经过大家的努力恢复了正常的临床工作。

改革开放时期

十年动乱和唐山大地震严重的干扰了给核医学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开始复兴,医院和科室的工作也日渐起色,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学科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在临床上恢复了以甲状腺疾病为主要特色的专科门诊,开展了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2磷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皮肤病的敷贴治疗。

1977年随着放射免疫技术的发明,甲状腺激素的测定是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深入研究碘缺乏病所必备的方法,卢倜章、方佩华教授等人开始了放免药盒的研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T3和rT3的放射免疫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展了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体及肿瘤标志物的放免检测工作,在放射免疫研究中核医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后,及时恢复了核医学教研室工作,承担了医学院学生的核医学讲课和临床见习工作。81年首批获准招收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科在各方面的工作都步入了正轨。自80年代初期开始学科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86年学科引进了美国GE公司的GEMENI-700型SPECT,开展了99Mo-99mTc发生器和SPECT临床应用工作使学科的核素显像水平迅速跟上了全国发展的步法,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信息,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

在此期间,方佩华教授的核内分泌学实验室,增添了一批分子生物学先进仪器,率先在天津市开展了碘缺乏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通过新生儿微量法TSH、T4技术的建立,1986年在天津市开展了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工作,并逐渐在全国铺开。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深入,核医学科承担了八年制学生的核医学教学工作,学时数由36学时增加到54学时,临床见习改为临床实习。80年代初期核医学教研室较早地提出注意同学的素质培养教育,摸索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方法,并在全校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为教书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保证学科的长期发展,自80年代中期着手制定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10年规划,选拔科室中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培养,创造条件,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学成回国后鼓励他们在岗位上奋斗创新,为学科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80年代科研工作围绕着甲状腺疾病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数十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部、市级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几代人的共同奋斗下,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殷实的发展,房屋面积扩大了一倍,业务量增加了2-3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学科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九五”和“十五”时期

“九五”和“十五”时期是核医学科快速发展时期,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科职工的共同努力,1996年被评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从此学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随着食盐加碘的工作在全国普及,核医学在新形式下继续开展碘与甲状腺疾病关系的研究工作,1998年完成了天津市地区人群食盐加碘及碘营养状况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全国首先提出食盐加碘限制上限的观点,得到有关专家的支持,天津市主管领导部门重视并采纳了这一建议,同时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属全国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核医学率先在全国大城市完成了Graves病的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大规模调查工作,摸清了天津地区人群Graves病患病率(为2.82%,男女比例为1:2.4),探讨了相关因素,特别是碘与Graves病的关系,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995年在卢倜章、周荫保、谭建等教授的领导下,结合国际最先进的131碘治疗甲亢给药剂量计算方法和核医学数十年的治疗经验制定出适合国情的计算方法,经过10年的临床应用,治愈了大量的甲亢患者,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临床上开展了125碘-粒子治疗恶性肿瘤、89锶治疗骨转移癌、32磷-胶体治疗颅咽管瘤等新的治疗工作,核素治疗水平位居全国前茅。

2000年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核医学科病房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建立了放射性废水处理装置,对服131碘治疗患者的尿液进行自动处理,达到国家排放要求,成为全国第一家环保型放射性防护治疗病房。

2003年学科引进了美国GE公司生产的亚洲第一台安装一英寸晶体的多功能ECT,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18F-FDG恶性肿瘤显像、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早期诊断帕金森病、肺通气显像、核素/CT同机融合显像、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等临床工作。核素显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2000年以来核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重点开展了AITD的病因和发病分子机理的研究,从而建立新的诊断技术和应用。在方佩华教授的领导下先后在国内首先以核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克隆和表达了甲状腺主要自身抗原(hTPO,hTSHR,sICAM-1等)膜外区基因,获得重组蛋白。用其建立了检测hTPO-Ab,hTRAb和sICAM-1。此外还有TgAb的超微量检测技术(ELISA、RIA),并初步用于临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基因表达研究及其初步应用,甲状腺癌标志物的研究和NIS转基因介导放射131I治疗的实验研究等,属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临床工作开展了放射性核素血管内照射防治再通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研究,正电子肿瘤显像定量学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校正研究等工作,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学科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市科委重点课题1项,市科委自然基金课题10项,市科委青年基金课题2项,市智力引进办项目1项,市教委课题2项,市卫生局基金课题1项,医大校级课题1项。获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4项;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新技术空白17项。

核医学科ECT室2002年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称号,2004年荣获“天津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目前,核医学科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临床学科。核医学是医大培养核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基地,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60多名,学科本身的人才梯队日趋合理,为学科持续性发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核医学科拥有固定资产总额约1000万元。大型设备有:单光子发射断层仪(SPECT);CEQ 2000 DNA测序仪,Waters高压液相蛋白分析纯化系统,391 型DNA 合成仪,细胞超生破碎仪,大型冷冻干燥仪,UVP 紫外透视计算机系统等。

核医学科历届科主任,卢倜章教授、周荫保教授、谭建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方佩华教授。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和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一、历史沿革在曲折的发展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走过了60多年不平凡的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五大中央医院。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6年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1994年8月改名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评选为全国“百佳医院”,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确定为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2009年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二、单位概况 医院现设有32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和8个临床研究所,在编在岗职工2854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内分泌学临床部)、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内分泌学临床)、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科、神经外科)、5个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内分泌学临床、胸心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6个校级重点学科和6个院级重点学科。三、机构设置 职能处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处、工会、团委、退休职工管理处、武装部、院长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科研处、教学处、干部保健处、医疗安全部、门诊部、人事处、医德医风办公室、后勤处、设备物资处、财务处、外事处、健康事业部、审计科、保卫处、经济管理处、网络信息部、基建办公室。临床科室: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代谢病科、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急症医学科、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骨外科、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肺部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医学科、产前诊断中心、宫颈病变科)、儿科(儿内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含NICU)、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性病科(含医学美容科)、核医学科、干部保健部、康复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放疗科。医技科室: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PET-CT影像诊断科、超声科、输血科、病理科、药剂科、手术部。四、发展与成就 1、医院特色医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医疗水平在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多学科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神经外科在颅脑损伤病理及临床研究;胸部肿瘤学科在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肺癌“个体化”多学科治疗、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及信号调节和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血液肿瘤科在原发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治疗;消化科在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治疗及内镜治疗技术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以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胸部肿瘤学科在联合分子标志物及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筛查早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重症胆管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治疗;普通外科在肝、胆、胰腺、乳腺、胰岛细胞瘤、胃肠等常规手术的治疗和腹腔镜外科;内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代谢病治疗与研究;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和临床诊疗的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临床诊疗研究;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疗;影像医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骨矿含量测定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科研工作“十一五”期间,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共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1项。84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空白。发表28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175篇。2010年和2012年,获得科研经费连续两年超过2000万。3、教学工作医院具有60余年的教学传统,治学严谨,教学底蕴深厚。临床医学专业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16个教研室,主要承担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全英文教学、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含2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全院教师总数83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34人,占教师总数的52.5%;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占74.3%,硕士学位以上学历占82.2%。教师中有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衔专家,享受政府津贴3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近两年,教师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高教出版社规划教材编写16部,编委19人,其中主编3人,副主编4人。在院研究生、本科生1000余人,教学用房15657平米。医院设有8个研究所,为人才培养提供科研平台。医院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期刊类627种,其中外文刊物156种,中文刊物471种,有3个中文医学文献、期刊引文数据库,1个英文医学期刊数据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检索、查新、查引服务。此外,医院还承担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护理学院、公卫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麻醉专业,以及护校、成教学院、二级学院的部分教学任务。4、人才工作近五年,总医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修订了相关文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推行百人培养计划。医院现有“131”第一层次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3人,天津市“千人计划”2人,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特聘教授1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49人,天津医科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5、设备管理从引进我国第一台大型贵重精密医疗仪器设备CT机,到90年代引进的数字胃肠机、各种X光机、CT、MRI、ECT、药物浓度检测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手术导航系统,该院的医疗设备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该院又先后引进64排CT扫描和PET—CT。伴随着该院第三住院大楼的竣工启用,该市唯一一间术中可以进行核磁检查的磁共振手术室和能够集中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多科室手术治疗的杂交手术室也一并投入使用。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为该院医疗、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白内障眼睛模糊重影,雾蒙看不清是怎么回事
2025-06-30 14:52:59
白内障眼睛模糊重影,雾蒙看不清是怎么回事
感染hpv补充什么维生素
2025-06-30 17:58:01
感染hpv补充什么维生素
心悸同时伴有头痛怎么回事​
2025-06-30 09:06:37
心悸同时伴有头痛怎么回事​
宝宝总是摇头抓耳怎么回事​
2025-07-01 12:47:28
宝宝总是摇头抓耳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