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药剂科

药剂科是该院最早建立的科室之一,早在1946年12月15日由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改建为天津中央医院之初,就设立了药剂科。第一任科主任为朱景森,共有职工约30人。设有门急诊和病房两个药房、西药和灭菌两个制剂室及一个药库。当时科内条件简陋,设备陈旧,大多为手工劳动。

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药剂科也有了较大发展。至1953年,科内人员比建院之初增长了近一倍,达60人之多,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1958年建立了药品检验室。1959年建立了中药房。1963年又扩建了灭菌制剂室,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成为当时天津地区医院系统中规模最大的药剂科。第二任科主任为樊培福,副主任为张仲贤、蔺汉章(女)。

“文革”期间,发展处于停滞阶段。1970年,新建了中药制剂室,开始生产中药的糖浆剂、蜜丸剂、片剂、霜剂,这些制剂一直保留到现在。1966年6月至1972年4月,药剂科大多由医院指派人负责,无固定人负责。至1972年5月起,第三任科主任为蔺汉章(女)副主任为岳炳岩、魏长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院和药剂科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至1978年,科内人员增加到80人。1982年以后,大学毕业生开始陆续分配至药剂科工作,科室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有了明显增加,为科室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药剂科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1986年,张云山任第四任科主任,副主任为岳炳岩、张澄义,科内人员增至90人,工作业务量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增长势头。1984年建立临床药学实验室,药剂科的临床药学实验工作开始起步,添置了一些仪器设备,并开始接受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原第二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学生来科内实习,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市内外一些医疗单位也开始派人来药剂科学习进修,标志着药剂科由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技术型科室转向教学科研型科室。

1990年,岳炳岩任第五任科主任。1991年10月,为保证用药安全,避免自制灭菌大输液的安全隐患,根据上级要求,医院灭菌制剂室停产,人员分别分流到各调剂室。1992年,在西药库实现了账物电脑化管理,但由于没有联网,仍保留手工账本。1993年该院完成了“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工作,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药剂科在评审和检查中,各项工作有了新的改进和提高。

1999年,姜红(女)任第六任科主任,副主任为李正翔、彭军。1999年该院启用新门诊大楼,2005年又启用新外科大楼。由于门诊大楼启用,自1999年起,门急诊药房正式分离出急诊药房,大大方便了患者,促进了药品管理。外科大楼启用,药剂科增加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科内人员增至110人。两个大楼使用后,药剂科的药库、门诊药房、住院部药房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均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开展业务,工作条件有了极大改善。2003年8月,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医院药学工作开始面向临床,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为此配备了3名专职临床药师深入病房开展查房工作,为合理用药尽职责。2004年12月,原来分散在门诊四个楼层的门诊西药房合并为一个门诊西药房。2006年,被天津市卫生局确定为“天津市首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和“天津市药品采购与存储管理标准化示范单元”。

二、业务工作

1.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99年以后,药剂科的规章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医院领导对管理要求的提高,结合医院ISO9001-2000质量认证和医院等级评审工作,药剂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调剂管理制度、药库管理制度、制剂管理制度、药品检验管理制度、临床药学管理制度、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管理制度)相继建立并装订成册,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对规范各项工作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药品调剂:药剂科的主要工作是药品调剂,科内70%的职工从事这项工作。近年来,药品销售额由2003年的1.83亿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2.56亿元,2006年将有一个更大提高。2000年10月完成了住院部药房计算机联网。2001年10月开始试行门诊电子处方。2002年1月全面启动诊桌开方,完成了门诊药房计算机联网。2003年2月实现西药全品种数量化管理。2004年底又实现了中成药数量化管理和中药饮片库房数量化管理。到目前为止,借助计算机网络化数量化管理,该院的药品管理已步入全国先进水品。

3.药物制剂:该院的药物制剂室虽早已建立,但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条件距《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的要求都相差甚远。2001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中、西药制剂室进行了全面改造。2001年7月在原址改建了占地186平方米的西药制剂室。2001年12月又与天津飞鹰集团联合建立了占地634平方米的中药制剂室。这两个制剂室均获得了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制剂许可证》,目前,制剂室能生产获得生产批号、临床急需但市场均无供应的50余种的制剂。

4.临床药学:1984年药剂科建立了临床药学实验室,主要从事药学实验的研究工作。2003年开始,临床药学工作转入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目的药学专业服务和药品监督管理。其中,药学专业服务工作主要有:在门诊药房设立药物咨询窗口,解答患者及医护人员用药问题:定期编印“药事通报”和宣传板报,与医护人员及患者交流用药知识;下病房查房,收集上报药物不良反应;对全院用药品种金额在前20位的药物进行临床动态监测及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2005年6月,随着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又有了新的拓展,即由药师审方,以确保药物的相容性、稳定性,避免不良相互作用。目前,该中心配置室达万级,工作台达百级,保证了配置静脉输液的无菌标准。

三、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

科研方面:主要实验课题有:肺感染患者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研究、HPLC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血药浓度、不同厂家头孢呋辛酯溶出度测定、头孢地嗪在不同输液中的稳定性研究、自制中成药补脑丸和通脉丸的质量标准等。

教学方面:1993年药剂科举办了天津市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购入药品检验学习班”。2004年举办了“医院药学进展学习班”。2007年举办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临床药学与合理用药学习班”。2003年至2005年,三位药学人员连续三年承担了市卫生局药械处组织的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授课任务。此外,还承担了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系的本科生实习和专题实验代教工作。

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科共有硕士2名,其中1名是在读博士,学士25名。参加临床药学硕士班的4名,参加临床药学培训班的10名。专升本9名。几乎所有年轻中专生均已取得大专学历。近几年,每年外派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人员达10多名。

从2002年至今,药剂科被批准的校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3项。分别是:“国人靶控输注丙泊酚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替硝唑乳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开胃颗粒剂的研制”、 “凉血化斑颗粒剂的研制”,其中 “凉血化斑颗粒”在2002年获得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制剂生产批准文号。1999年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核心杂志上的论文33篇,参编著作4部,在天津市医院药学中处于领先地位。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和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一、历史沿革在曲折的发展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走过了60多年不平凡的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五大中央医院。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1日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6年更名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1994年8月改名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93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评选为全国“百佳医院”,2001年被天津市政府确定为天津市西医医学中心,2009年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二、单位概况 医院现设有32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和8个临床研究所,在编在岗职工2854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内分泌学临床部)、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内分泌学临床)、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科、神经外科)、5个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内分泌学临床、胸心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学)、6个校级重点学科和6个院级重点学科。三、机构设置 职能处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处、工会、团委、退休职工管理处、武装部、院长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科研处、教学处、干部保健处、医疗安全部、门诊部、人事处、医德医风办公室、后勤处、设备物资处、财务处、外事处、健康事业部、审计科、保卫处、经济管理处、网络信息部、基建办公室。临床科室: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代谢病科、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急症医学科、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骨外科、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肺部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科、生殖医学科、产前诊断中心、宫颈病变科)、儿科(儿内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含NICU)、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性病科(含医学美容科)、核医学科、干部保健部、康复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放疗科。医技科室: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PET-CT影像诊断科、超声科、输血科、病理科、药剂科、手术部。四、发展与成就 1、医院特色医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医疗水平在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多学科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神经外科在颅脑损伤病理及临床研究;胸部肿瘤学科在局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肺癌“个体化”多学科治疗、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及信号调节和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血液肿瘤科在原发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治疗;消化科在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治疗及内镜治疗技术等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以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胸部肿瘤学科在联合分子标志物及低剂量螺旋CT用于肺癌筛查早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重症胆管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治疗;普通外科在肝、胆、胰腺、乳腺、胰岛细胞瘤、胃肠等常规手术的治疗和腹腔镜外科;内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代谢病治疗与研究;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和临床诊疗的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临床诊疗研究;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疗;影像医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骨矿含量测定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科研工作“十一五”期间,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共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8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1项。84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空白。发表28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175篇。2010年和2012年,获得科研经费连续两年超过2000万。3、教学工作医院具有60余年的教学传统,治学严谨,教学底蕴深厚。临床医学专业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16个教研室,主要承担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全英文教学、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含2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全院教师总数83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34人,占教师总数的52.5%;授课教师中高级职称占74.3%,硕士学位以上学历占82.2%。教师中有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衔专家,享受政府津贴3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近两年,教师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高教出版社规划教材编写16部,编委19人,其中主编3人,副主编4人。在院研究生、本科生1000余人,教学用房15657平米。医院设有8个研究所,为人才培养提供科研平台。医院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期刊类627种,其中外文刊物156种,中文刊物471种,有3个中文医学文献、期刊引文数据库,1个英文医学期刊数据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检索、查新、查引服务。此外,医院还承担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护理学院、公卫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麻醉专业,以及护校、成教学院、二级学院的部分教学任务。4、人才工作近五年,总医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修订了相关文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推行百人培养计划。医院现有“131”第一层次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3人,天津市“千人计划”2人,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特聘教授1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49人,天津医科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5、设备管理从引进我国第一台大型贵重精密医疗仪器设备CT机,到90年代引进的数字胃肠机、各种X光机、CT、MRI、ECT、药物浓度检测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手术导航系统,该院的医疗设备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21世纪,该院又先后引进64排CT扫描和PET—CT。伴随着该院第三住院大楼的竣工启用,该市唯一一间术中可以进行核磁检查的磁共振手术室和能够集中心脏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多科室手术治疗的杂交手术室也一并投入使用。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为该院医疗、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咳嗽能喝鱼汤吗
2025-07-02 18:20:33
咳嗽能喝鱼汤吗
心脏不舒服还伴有肢体麻木怎么办​
2025-07-02 13:42:30
心脏不舒服还伴有肢体麻木怎么办​
儿童夜晚咳嗽的厉害什么原因
2025-07-02 21:02:27
儿童夜晚咳嗽的厉害什么原因
宝宝身上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2025-07-01 14:56:46
宝宝身上起水泡是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