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于1957年,最早由上海第一医学院来渝的李宗明教授担任科主任,曾建立重庆市人工肝研究室和重庆市消化疾病研究室,研制出复方铋合剂和甲氰咪呱等新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现已建成一个集临床、内镜诊疗技术、科研、教学和优质护理于一体的现代消化内科,特别是近年来在内镜诊疗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重庆市消化疾病诊疗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基金20余项,受资助177万元,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60余名。现有医生24人,包括正高6人,副高13人,中级3人和初级2人,其中2位教授为留美博士后,1位曾在香港大学读博士,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7人。现有护士26人,技师1人,副高5人,中级10人,初级8人,其中护理本科4人,专科3人,中专1人。医生中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1名、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IBD学组组长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组长1名、重庆市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副组长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HP学组副组长1名、重庆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科室现有床位93张,年住院患者约3200人次,主要治疗消化系统急危重症,如消化道大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消化专科年门诊量9.5万人次,门诊胃镜检查2.5万人次,胃镜下各种手术治疗约1500人次。

科室以重庆市IBD学组组长和ERCP学组组长为依托,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提高了消化内科在全市范围内的影响力,加强了消化内科医护人员与国内专家的合作与交流。

张秉强副教授现担任科副主任,主持科室管理和临床诊治工作,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精心培育中青年人才,积极引进和推广各种新技术,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重庆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IBD学组组长,曾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工作1年,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进修ERCP等技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ESD等技术,目前负责内镜下的各种手术技术操作和培训工作。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肝干细胞分化调控和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篇,CSCD论文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陶小红教授主要负责疑难病历讨论和内镜技术把关,并专门从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粘合术,以及胃粘膜下包块切除术等,每年手术患者约300余例,有效治疗和预防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张俊文副教授主要负责ERCP工作,目前是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组长和重庆市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副组长。张教授2001年开始专攻ERCP术,每年手术约100例,有效解除胆胰管结石,避免外科开腹手术;对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行鼻胆管引流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对肿瘤及狭窄所致的胆胰管梗阻通过支架引流,有效解除梗阻性黄疸;近年来,张教授在胰瘘伴感染和胰腺假性囊肿伴感染方面进行胰管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科室近年来不断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开展了无痛胃镜检查;食管、胃肠和胆道支架安置术;经皮胃造瘘术;胃肠早癌剥离切除术(ESD);内镜下止血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NBI电子染色及放大胃镜,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技术;胶囊内镜检查;小肠镜检查和治疗;碳13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顽固性腹水;胃肠动力检测等。科室不断以新技术带动学科的发展,特别重视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筛查工作,近年来对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科室始终坚持以发展求生存,创建学习型科室,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派医护人员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大量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人才,提高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通过营造“和谐、进步、拚搏、奉献”的科室文化,使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分迁来渝创建,历经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和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涉外医疗为一体的重点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首家医院集团(医联体),即“重医一院医院集团”,集团以院本部为核心,包括3家直属部门与单位(第一分院、金山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15家市内托管医院(大足区人民医院、海扶医院、綦江区人民医院、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酉阳县人民医院、合川区人民医院、璧山区人民医院、梁平县人民医院、南川区人民医院、潼南区人民医院、铜梁区人民医院、忠县人民医院、长寿区人民医院、渝北区人民医院、城口县人民医院)、5家市外帮扶医院(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陕西省渭南市人民医院、陕西省富平县人民医院、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出众 院本部开设临床科室36个,医技科室8个,现有编制床位3200张。2017年门诊量335.16万人次,出院病人14万人次,手术10.98万台次。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在重庆及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拥有25家教学医院和77家指导医院。医疗技术精湛 院本部常年承担疑难危急重症救治、应急救援、干部保健及涉外医疗任务,是重庆市SARS、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重症病例救治首要单位和专家组长单位,以及重庆市唯一一家同时获肝、肾移植技术准入的地方医院。形成了器官移植、微创、介入、无痛诊疗等优势技术,推行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拥有国家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7个(产科、检验科、重症医学、专科护理、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眼科、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老年病科),数量居全国第12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重点专科”1个。获批卫生部培训基地14个,重庆市临床诊疗中心27个,重庆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个,重庆市专科护士培训基地11个。各学科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综合诊断治疗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医疗设备先进 院本部拥有PET-CT、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高剂量率三维后装治疗系统、炫速双源CT、宝石能谱CT、128层螺旋CT、3.0T MRI、1.5T MRI、平板DSA、SPECT、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系统、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IGRT)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医学人才济济 院本部拥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等在内的一大批学术造诣高、临床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拥有教授276人,副教授354人,博士生导师64人,硕士生导师392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39人,现任国家级学会、协会学术职务626人次,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8人,重庆市医学会正副主任委员60人次,重庆市医师协会正副会长46人次。科教成效显著 院本部形成了以神经科学、肿瘤学、脂糖代谢、眼科及重症医学等为代表的“五大优势学科群”。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重庆市高校重点学科34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1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5个。承办统计源期刊《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近5年(2013—2017)来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纵向科研课题81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成果奖38项。2016年在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0位。荣誉奖项众多 院本部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卫生部“2005-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竞赛”金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 海扶医院 本部 酉阳医院
推荐阅读
消化不良导致消瘦怎么办​
2025-07-12 14:24:45
消化不良导致消瘦怎么办​
胸腺法新作用和功效及副作用有哪些
2025-07-12 12:50:13
胸腺法新作用和功效及副作用有哪些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哪个好
2025-07-12 14:12:37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哪个好
痔疮多严重才必须割
2025-07-16 11:53:00
痔疮多严重才必须割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