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创建于1957年,最早由上海第一医学院来渝的李宗明教授担任科主任,曾建立重庆市人工肝研究室和重庆市消化疾病研究室,研制出复方铋合剂和甲氰咪呱等新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现已建成一个集临床、内镜诊疗技术、科研、教学和优质护理于一体的现代消化内科,特别是近年来在内镜诊疗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重庆市消化疾病诊疗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基金20余项,受资助177万元,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培养博士生10余名,硕士生60余名。现有医生24人,包括正高6人,副高13人,中级3人和初级2人,其中2位教授为留美博士后,1位曾在香港大学读博士,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7人。现有护士26人,技师1人,副高5人,中级10人,初级8人,其中护理本科4人,专科3人,中专1人。医生中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1名、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IBD学组组长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组长1名、重庆市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副组长1名、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HP学组副组长1名、重庆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1名。科室现有床位93张,年住院患者约3200人次,主要治疗消化系统急危重症,如消化道大出血、急性重症胰腺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消化专科年门诊量9.5万人次,门诊胃镜检查2.5万人次,胃镜下各种手术治疗约1500人次。
科室以重庆市IBD学组组长和ERCP学组组长为依托,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提高了消化内科在全市范围内的影响力,加强了消化内科医护人员与国内专家的合作与交流。
张秉强副教授现担任科副主任,主持科室管理和临床诊治工作,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精心培育中青年人才,积极引进和推广各种新技术,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重庆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IBD学组组长,曾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工作1年,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进修ERCP等技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修ESD等技术,目前负责内镜下的各种手术技术操作和培训工作。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肝干细胞分化调控和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2篇,CSCD论文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陶小红教授主要负责疑难病历讨论和内镜技术把关,并专门从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粘合术,以及胃粘膜下包块切除术等,每年手术患者约300余例,有效治疗和预防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张俊文副教授主要负责ERCP工作,目前是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组长和重庆市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副组长。张教授2001年开始专攻ERCP术,每年手术约100例,有效解除胆胰管结石,避免外科开腹手术;对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行鼻胆管引流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对肿瘤及狭窄所致的胆胰管梗阻通过支架引流,有效解除梗阻性黄疸;近年来,张教授在胰瘘伴感染和胰腺假性囊肿伴感染方面进行胰管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科室近年来不断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开展了无痛胃镜检查;食管、胃肠和胆道支架安置术;经皮胃造瘘术;胃肠早癌剥离切除术(ESD);内镜下止血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NBI电子染色及放大胃镜,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技术;胶囊内镜检查;小肠镜检查和治疗;碳13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顽固性腹水;胃肠动力检测等。科室不断以新技术带动学科的发展,特别重视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筛查工作,近年来对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科室始终坚持以发展求生存,创建学习型科室,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派医护人员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大量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人才,提高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通过营造“和谐、进步、拚搏、奉献”的科室文化,使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