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4年,是厦门乃至福建省最早成立的综合ICU之一,承担着厦门及闽西南地区急危重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救治任务,是该地区最大的急危重症临床救治基地。2009年被授予厦门市重症医学规划重点专科,2011年被授予厦门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2012年被授予厦门市重症医学重点专科,2018年被授予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

按国际标准和人性化服务理念设计,拥有三个专业病区,开放65张层流病床,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重症救治中心之一。具有一批德才兼备、凝心聚力、勇于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医护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留学归国人员1名,博士4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2%以上。

学科历经17年发展,一直致力于挽救危重病患者生命和学科的创新发展,形成以重症肺炎、重症感染、重症心肌炎,心跳呼吸骤停和心肺脑复苏、各型休克、重症孕产妇、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多发伤、重度烧伤、急性肝肾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治为核心的全方位救治体系,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领先的其他特色技术,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机械通气,肾替代、床旁血液净化和血浆置换、主动脉球囊反搏、经皮组织氧和微循环监测和纤维支气管镜等。近年开展的体外膜肺氧合成功地救治了多位生命垂危的患者,2019年重症医学科团队成功抢救一26岁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患者心脏停跳72小时经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积极抢救后“起死回生”,受到央视的高度表扬。以上述技术为核心的器官、生命支持,明显延长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期,为病因治疗及病情逆转赢得宝贵治疗时间,显著提升了危重症整体救治水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承担着该地区最多的ECMO、人工肝及重症孕产妇救治工作,17余年来成功救治近2万名危重症患者,成功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ECMO)专委会常委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2、3、4届全国委员单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委会委员单位,福建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副主委单位,福建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副会长单位,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主委单位,每年多次受邀在国家级的学术会议中作专题报告,17年来成功举办10次“闽西南重症医学研讨会”,承办第7次全国重症大会和2次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资格认证(5C)培训班,有力地推动厦门乃至闽西南地区重症医学与国内外的交流。在科研方面,科室基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平台,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相继开展重症流感肺炎、体外心肺替代生命支持、杂合血液净化人工肝、重症超声、特殊感染疾病状态下的免疫功能检测等亚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开展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20年8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19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76名,入围前100名内,省内名列首位,在厦门及福建省形成了重症医学品牌效应。以技术革新为着力点,促进重症医学科健康发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学科地区龙头地位。始终注重人性化管理和品牌建设,使重症医学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患者信赖、社会满意的优势学科。2019年,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厦门市25家二级以上医院进行专科考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名列第一,持续引领着地区重症医学跨越式发展。2020年初全国新冠疫情爆发,科室派出了张民伟主任带领的12名重症医护团队,进驻厦门市定点医院,连续工作两月余,成功救治所有新冠危重症患者,实现全部患者零死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受到央视、厦视和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报道。

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坚持以“敬畏生命,救死扶伤”为宗旨,竭尽全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栉风沐雨,八十余载守护健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办于1937年8月,前身是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捐资成立的“福建省立医院”。从50张床位、87人起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至今,医院步履坚实地走过了80余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康复为一体的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坐落在美丽鹭岛的鸿山脚下,地处市中心,现有编制床位数2500张。除院本部外,还拥有6家分院(其中马銮湾医院1000张床位在建)、1家互联网医院、2家护理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年医院门急诊量335.44万人次,出院病人数13.54万人次,住院手术台数45954台,门诊手术台数39852台,总收入38.55亿元。2020年医联体门急诊量552.35万人次,出院病人数16.65万人次,住院手术台数59843台,门诊手术台数55369台,总收入47.51亿元。现有职工4463人,其中正高451人,副高812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7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特聘国际国内知名专家12人,双主任8人,名医工作站5个。 近10年来医院快速提升发展,跻身福建省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第一梯队,是全国首家“双料”通过HIMSS EMRAM住院、门急诊双7级和国际JCI学术医学中心认证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已连续4年跻身“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百强榜”,位列第86位,是闽西南唯一上榜的医院,实现了厦门市全国顶级医院百强榜零的突破。同时在中国智慧医院HIC 100强排名全国第6,是全省首家“双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医院(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五级乙等”、国家卫健委2018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医院”)。医院在2020年顺利通过中国医院竞争力五星级医院认证,并成为全国首家智慧医院HIC 7级的医院。 医院设有59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2个国家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市22个)、2个厦门大学首批学系、4个市级医学中心、2个市级研究所、6个市领先学科、7个市级重点学科,10个市规划重点学科,7个市级专病防治中心,17个市级质控中心。现有医疗设备共1.37万台,设备总资产14.58亿元,其中先进设备包括: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1台,PETCT(GE Discovery MI)1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3000)1台、CT 9台、磁共振6台、双平板DSA 3台、ECT 2台、瓦里安直线加速器3台、生化流水线等。 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质量与安全,围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推进核心制度落实、加强重点环节监管等诸多方面,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开拓医疗新技术,各项医疗质量效率指标取得明显提升。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榜单中,第一医院排名全国第57名(全国前2-3%),全市第一。在2019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上,第一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厦门市首位,福建省第二位,共有9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在2019年度华东区域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第一医院有3个学科获得提名,获提名数居厦门市首位。2019年市卫健委委托第三方对全市医院评价,第一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全市第一,医疗技术、质量安全等6个维度排名第一。 医院已建设省、市级科研平台14个,其中2个省级平台,12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科研所获批厦门大学院级科研平台,获批成立临床医学研究院。医院于2006年设立福建省地市级医院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已培养博士后44人,另有在站博士后18人,连续两届获评“国家博士后优秀工作站”。已在国家局备案21个药物临床试验专业、26个器械临床试验专业。2010年-2020年,共获各级课题6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1项,国科金立项总数位居厦门市医疗机构首位,“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平台”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是省医疗机构首次获得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0年-2020年,获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44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2014年-2020年SCI论文数连续7年突破100篇,2020年SCI论文数首次突破20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22.673。 医院是厦门大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是福建医科大学等3所高校的教学医院,同时还承担6所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除学校课堂教学外,目前在院本科生4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规培学员300余人、进修生100余人。设有内、外、妇、儿、急诊、护理等25个临床教研室,临床教师1022人。现有20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1个普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设有临床教学技能培训中心,含15个功能实训区。医院已连续10年承担福建省住培外科基地结业综合考核考务工作。 自2005年以来,医院已有8人获得全国医师行业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全市共12人)。先后获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信息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十佳医院”“全国百家改革创新医院”“福建省文明单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018-2020年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医院”等荣誉称号。
鹭江社区服务中心 滨海社区医院 杏林分院 总院 鼓浪屿分院
推荐阅读
指甲上的白点点是什么原因
2025-07-16 19:45:32
指甲上的白点点是什么原因
跳绳脚背疼怎么样才能最快恢复
2025-07-18 09:33:52
跳绳脚背疼怎么样才能最快恢复
风湿性心脏病的日常的注意事项
2025-07-19 14:01:10
风湿性心脏病的日常的注意事项
一激动头晕怎么了
2025-07-19 11:11:15
一激动头晕怎么了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