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科

中医科创建于1956年,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中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3人。设有中医、针灸、推拿门诊及病房,病房编制床位40张。

学科定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始建于建国初期,由当时名镇一方的盖受益、马英麟等名中医创建,现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辽宁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重点专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综合医院基础条件,发挥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诊疗特色,形成了“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专病特色诊治体系。本学科现具有3个长期、稳定、可持续专科发展方向,分别为中医药防治风湿系统疾病研究、中医药防治脾胃疾病研究、针药并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及中医疾病疗效评价研究,目前学科已获十余项省部市级研究项目支持,其中参研国家级科研题目4项;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科人员中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2人,辽宁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

中医学科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优选学科研究方向进行重点攻关,为学科学术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重点,以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为依托,通过归纳、分析、综合研究等提出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方案、新技术。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促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优势与特色:

中医学科的发展结合了学科自身的学术传统、研究中心等特点,选择有优势、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并以此带动其它学术领域的发展。

1、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病证研究

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是学科研究方向之一。学科于建国初期始,老一代中医对风湿系统疾病的治疗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形成了院内协定方——风湿止痛散,在院内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学科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临床上相继开展了中药热奄包、清痹散等中医痹症传统特色治疗手段,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并且依托省卫生厅医学高峰项目“基于TOPSISI法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作用,相继开展了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工作,定期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伤残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的目的。

2、中医药防治脾胃系病证研究

中医药防治脾胃系统病证的研究是学科重点研究方向。在消化系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方面,学科在既往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多途径给药,通过口服加灌肠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开展了该病的不同时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制定了系统的特色方剂。并针对特色协定处方青黛散(颗粒),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机制研究。其中“青黛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学科拟进一步开展溃疡性结肠炎与功能性胃肠病方面的古今医案及临床证候演变规律相关性研究,及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优化与评价。

3、针药并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

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致死率首位的疾病,而中医药在慢病防治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本学科在既往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慢病管理理念,开展了针药并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研究,通过四诊合参、个体化辨证施治,建立中医电子化健康管理档案,探讨针药并举对恢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机体平衡、促进后期机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揭示中医慢病管理的必要性与科学性,以更好的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发展目标

学科在中医风湿病、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综合诊疗及慢病管理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未来将重点加强医疗上的技术创新与规范,进一步完善风湿病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案,进行多学科团队合作,建立共同管理患者的合作关系,定期培训和交流,开通慢病患者在不同专业间转诊的绿色通道,提高慢病管理的效率、促进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也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医院。 中国医大一院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医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同时创建于1908年10月的福建长汀福音医院(原亚盛顿医馆)和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医院早期成长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程紧密相连,1933年福音医院被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继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后在延安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48年沈阳解放,医院接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即前身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至今。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医院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初,医院首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高举医院改革的旗帜,开城市大医院改革之先河,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发展举措,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医疗界的瞩目,得到了中央领导肯定和同行的赞誉。医院的改革经验被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对我国的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纵横百年,历经沧桑。进入21世纪后,中国医大一院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如今的中国医大一院已是人才济济,硕果累累,以人才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区域性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在国内外卫生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作为辽宁省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同时也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定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11个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中心之一和4个初级创伤救治中心之一,医院在抗击非典、抗击手足口病、防治流感、抗震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和表彰。2014年初,新一届领导班子进一步明确了医院的功能定位:以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发展高新技术,推动学科发展;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使门诊流程更为规范,改善病人就医体验;积极践行公立大医院的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帮扶基层医院的新模式,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我们的帮扶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培训,使受援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医院本部现有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249张,现有职工435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授和副教授级专家545人,有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含名誉、前任、候任)9人,副主任委员6人。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2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医院全年门急诊量约335万人次,出院15.9万人次,手术服务量9.2万例,平均住院日7.98天。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于2018年10月29日开诊试运行,编制床位1600张,是一所具有国际水平的公益性综合医院。肿瘤内科、血液内科以及相关的辅助支撑科室首批开诊试运行,急诊及其他科室将分阶段逐步开诊。浑南院区分期建设肿瘤精准诊治中心、机器人手术中心、国际医疗中心、心血管中心、空中救援中心、干细胞中心、再生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平台、人工智能医疗平台、内外科门急诊和病房等等代表国际顶尖诊疗水平的建设项目。浑南院区将与本部协同发展,更好的促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发展与创新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基本医疗与特需医疗相结合,在社会责任、疑难重症诊治、绿色发展、国际化服务、人文医院和互联便捷医疗等方面成为东北区域医疗服务机构的典范。2018年发布的复旦版《2017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12名,连续九年位居东北地区第一名;在区域排行中,医院以绝对优势名列东北区第一,有 12 个学科排名东北第一。近年来,医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有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辽宁省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沈阳公共服务单位百姓口碑榜金榜单位等荣誉称号。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国医大14期学员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医大一院人为之不懈奋斗的座右铭。百余年来,中国医大一院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承百年,心系百姓,今天的中国医大一院正承载着辉煌的历史,沿着既定的航向,为建设国内一流医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浑南院区 和平院区
推荐阅读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怎样​
2025-07-02 10:14:56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怎样​
女性垂体瘤的面部特征
2025-06-29 10:13:48
女性垂体瘤的面部特征
脑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2025-06-30 11:09:19
脑垂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喉咙发痒干咳是什么原因​
2025-07-01 11:27:11
喉咙发痒干咳是什么原因​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