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心血管内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是福建省首批医疗领先特色专业、内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卫生部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福建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福建省首批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治定点单位、福建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在规范、公益、安全、高效前提下,连续5年收治专科患者、心脏介入手术量、危急重患者抢救量及院外会诊量全省前茅。

学科在职医师36人、护士61人,医护人员配备满足临床工作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结构合理、和谐高效的学术与技术团队。在职医师中72%以上为30-50岁的中青年骨干人才,89%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43%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学科拥有博导2名、硕导5名、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1名、欧亚介入心血管病委员(APSIC)2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名、福建省优秀专家1名、省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各2名。

学科核编病床102张,设有分工较明确、功能较齐全的心血管亚专科学组:冠心病学组(2组)、起搏及电生理学学组、结构性心脏病学学组、高血压与血脂学学组、心力衰竭与心血管重症医学学组、心血管超声医学学组、心功能与心电图学组,以及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承担临床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与研究)。学科各专业组及功能诊断室均有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或学术骨干,更有同心同德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近年来,学科在以崭新的医学理念为广大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省内第一或国内先进水平的良好业绩,锻造出了患者信赖及同行认同的颇具特色“福建协和心血管内科”品牌。优化的医学资源配置及良好的科学管理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目前,学科的整体临床、教学、科研水平居于省内领先、有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临床方面

虽然目前开放的病床数量并非省内最多,但是该学科年收治患者最多、年救治急危重患者最多、年完成的心血管介入性诊治手术的数量及种类最多、年接受省内外疑难危重病会诊及介入性心脏手术会诊量最多,实际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心血管专科。

学科注重特色建设及优势发挥,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心血管超声医学及心力衰竭防治方面的学术与技术方面居省内领先、国内较先进水平。

1.心血管介入治疗:曾任该科主任的陈春光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在省内、很早在国内开展了多种心血管介入治疗新技术。其中,陈春光教授1986年底开展的序惯双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及肺动脉瓣成形术为当时国内外的技术创新,同期他还开展了导管冠脉内溶栓术及PTCA术,奠定了学科的发展基础,也创造了国内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许多第一。现任科主任陈良龙教授及学术团队更是关注国际学术动态与新技术疗法的引进、消化与创新:在上世纪90年代末较早在国内开展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复杂病变与分叉病变、CTO病变等PCI治疗;1999年率先在省内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并开通生命绿色通道)、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手术及心脏再同步起搏术,2000年起率先在福建省及较早在国内进行经桡、肱动脉心脏介入治疗术并进行多项手术方法改良,完成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手术、复杂分叉病变对吻介入治疗术及各种动静脉瘘导管栓塞术,2001年率先在省内完成切割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再狭窄切割球囊再成形术,2002年起率先在福建省开展多种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无保护冠脉左主干介入治疗术及大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离术,2003年首先省内、较早在国内开展门诊冠状动脉造影术,使既往必须住院才能进行的创伤性心血管检查得以在门诊患者中开展,2004年首先在省内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治疗,2004-2005年陈良龙教授首创的改良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封堵法在根治PDA方面效果佳、创伤与痛苦最小、在PDA治疗方面有较大的技术创新,2007年开展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虚拟组织成像,提高了冠心病诊断及斑块性质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诊疗技术是陈良龙教授首创的改良先天性心脏病导管封堵术及冠脉分叉病变新型CULOTTE术,该两项原创性的技术备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

至今心内科累计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万余例。近5年来,介入诊疗手术量特别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均居全省第一或前列,每年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年增长率超过40%,但无与心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及死亡,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实际为零),符合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

2.心血管超声医学: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省内率先开展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周围血管超声、颅内血管超声的检查、诊断、研究及推广普及工作。9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联合药物负荷超声试验、心肌和左心声学造影等新技术,目前开展的新型超声诊断技术如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应变应变率成像、实时心血管3维成像及血管内超声成像,进一步拓展了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与应用领域。近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显著地提高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及不明原因胸痛的鉴别诊断能力;首先在CUU病房引入超声心动图心脏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为危重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和及时施救提供了快速准确资料,抢救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3.心力衰竭防治:2001年国际第一个心衰治疗指南(AHA/ACC)发布后,心衰的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为早期发现并使心衰病人得到正规和标准化的治疗而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该学科在福建省首家成立“心衰门诊”与国际接轨,开展了药物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的心衰康复研究,开展了脑钠肽(BNP)对心衰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系列研究;率先在省内开展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在动物模型方面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其在心衰中的研究,冠脉微栓塞后心肌及间质重塑研究、启动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推动心衰的研究,该学科《全国心衰进展学习班》自2004年开始已连续举办3期,有力促进了心力衰竭预防及临床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二.科研方面

心血管内科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在下列几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优势:

1.心肌缺血系列研究:1995年首先建立了猪慢性心肌冬眠及顿抑模型;阐明了慢性心肌冬眠过程中心肌灌注、代谢和功能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正性肌力药物负荷试验中冬眠心肌的功能变化可有两种表现形式——进行性恶化(单相反应)和先改善后恶化(双相反应),而负荷试验中顿抑心肌功能只有一种变化——低于正常水平的进行性改善;揭示了慢性冬眠心肌存在着以细胞凋亡为主要形式的隐性心肌细胞丢失,同时伴有心肌间质胶原重塑及心肌微血管负向重构。该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核心论文发表在Circulation、JACC、ATVB等著名学术杂志上,被SCI收录及引用20多次,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对慢性冬眠心肌的发生机制、转归与结局,及临床检测存活心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该系列研究已历时15年,为临床检测心肌存活、存活形式及临床干预提供依据。近期,在此领域进行心肌缺血预适应、后适应及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研究,发现预适应、后适应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强度、时间窗及临床应用价值,揭示了持续性过渡炎症反应在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临床干预靶点。系列研究论文9篇已在JACC、ATVB、Basic Res Cardiol等著名SCI刊物发表,被SCI杂志引用50多次。

2.心力衰竭系列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药物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的心衰康复研究,系列开展了脑钠肽(BNP)对心衰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系列研究,在国家级杂志共发表论文8篇;率先在省内开展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在动物模型方面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其在心衰中的研究,启动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2007年参与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多中心研究。系列研究论文10篇已在Eur J of Heart Failure、Cardiovasc Drugs The等SCI及国家级杂志发表。

3.心血管介入诊疗系列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历时25年。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PTCA术,省内率先开展先天性及获得性瓣膜病成形术,在之后的发展中,学科又创造了多个省内第一及国内先进: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及开通生命绿色通道、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手术、切割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先天性心脏病非外科导管介入手术、心脏再同步起搏术、动静脉瘘导管栓塞术、多种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及无保护冠脉左主干介入治疗术、复杂分叉病变对吻介入治疗术、改良PDA导管封堵术、改良CULOTTE术式等多项高新难手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引良、创造与新发明,使临床研究获得可喜成果;近3年内研究论文8篇先后在SCI刊物如Pediatric Cardiol、Acta Pharmacol Sin、CMJ、Texas H Institute J、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发表。

4.心血管超声医学系列研究:在省内率先开展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周围血管超声、颅内血管超声以及联合药物负荷超声试验、心肌和左心声学造影检查,拓展了超声心动图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显著地提高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及不明原因胸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首先创造性地在CUU病房引入超声心动图心脏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使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近3年内,相关研究论文6篇已发表在中华系列及CSCD杂志上。

5.干细胞与心肌再生系列研究该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修饰改良干细胞及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局部心肌组织的病理状态(微环境),以增加其移植入心肌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功能,为优化临床干细胞移植提供依据及优选方法。在开展研究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已经在Eur J of Heart Failure、Scand Cardiovasc J、Acta Cardiologica、International J of Cardiolog、Cardiovasc Drugs The等SCI发表发研究论文9篇。

6.动脉粥样硬化系列研究:自1994开始,首先在福建省内建立了人脐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研究了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氧化型胆固醇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发现了GLDL可导致内皮细胞形态学损伤及功能紊乱,可增加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的粘附;证实了ox-LDL及氧化型胆固醇具有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促进斑块破溃的作用。在国内外首先进行了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和在国内首先进行胰岛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GLDL能通过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增加内皮对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而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丰富了糖尿病病人AS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论。相关研究论文7篇已发表在SCI及国家级杂志上,相关成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其的损伤》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并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的《氧化型胆固醇诱导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系列研究通过2003年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获得200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至此,该科先后在SCI源期刊发表论著24篇,国内CSCD期刊发表论著44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1 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福建医科大学重点科研项目5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0 项,省卫生厅基金项目5项。参与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5项国际多中心实验,5项全国多中心实验的研究。

三.教学方面

心血管内科是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福建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科学博士、硕士培养点,为福建省培养和输送大批人才,是福建省心血管专业高级医学人才的摇篮。

在承担福建医科大学本科生大量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及硕士生的培养工作。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目前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42名。并有多篇论文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和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该科自1993年开始接受福建省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教学工作,积极接收普通心内科临床、介入心脏病学及心血管超声医学专科医师进修或专业培训,按照“一对一”的原则指定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年均接受和培养各类进修医师近百名。

2004年起连续举办国家级或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搭建专业的学术平台,传播先进的诊疗技术;2009年与2010年举办的二届“海峡心血管病学论坛”参会人数超过1600人,已经成为福建省心血管专业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

心内科秉承求实、创新、奉献的协和精神,将继续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质医疗服务。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前身是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又名Willis F. Pierce Memorial Hospital),为创建于1860年的福州圣教医院与创建于1900年的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为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现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座落在福州市中心风景秀丽的于山之麓,现有开放床位2200张,年门诊病人超15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6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万余台。现有员工2800余人。其中正、副高职称(含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60%,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优秀专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厅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8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临床科室齐全,其中血液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血液内科、内分泌内科、普通外科、胸心外科4个学科居全省首批10个重点学科之列,烧伤外科、心血管内科冠心病专业、小儿内科医学心理学专业跻身省内10个领先医疗特色专业。血液病学专业也是福建省“211”工程唯一的西医临床重点学科。福建省超声医学、院内感染、烧伤治疗质控中心也挂靠在该院。此外,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介入科、超声医学科、影像等专业的诊疗技术也有较突出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医院开展了大量的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的例数及成功率均属全国领先,儿童心脏移植填补国内空白;心脏移植后的肝移植、双肺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急性心肌梗塞的介入治疗、腹腔镜肝癌、胃癌切除术及结、直肠癌根治术、神经内窥镜下颅内病灶切除术、超声造影与超声介入无水酒精量化治疗肝癌等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福建省血液病、内分泌、肝胆外科、胸心外科等11个省级研究所及其他10个校级研究机构挂靠医院,医院重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近年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教育部、省教育厅、科技厅等大量科研课题,先后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312项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协和临床医学院设有54个教研室(组)、1个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承担福建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每年还招收培养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120余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拥有大批国际先进医疗设备,如:美国GE公司宝石能谱CT、德国西门子双源64层CT、40层CT、3.0T核磁共振,美国GE公司PET-CT、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DSA)、双探头SPECT,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及GE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癫痫刀,德国多尼尔多力王者体外震波碎石治疗系统,头颅伽玛刀等。医院大型设备配置居省内领先水平。目前医院初步实现了管理电脑化及后勤服务社会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重视两个文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994年被卫生部评为福建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并先后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百佳医院”等称号。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竭诚为海内外人民的健康提供一流服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新院徽图案以古朴、典雅、庄严的红楼为主体,体现了协和悠久的建院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建筑标识。红十字是一个给有困难的人予以帮助的组织标志,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也寓含医院前身为教会医院的特殊历史背景。橄榄枝寓意生命、健康与希望,象征医院安宁、祥和与活力,体现医院崇尚 “绿色人文”,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推荐阅读
西地那非引起痔疮出血是怎么回事
2025-07-10 15:20:08
西地那非引起痔疮出血是怎么回事
一张嘴右耳前的一段骨头疼是怎么回事
2025-07-10 17:09:56
一张嘴右耳前的一段骨头疼是怎么回事
缺蛋白质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
2025-07-14 18:50:33
缺蛋白质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
混合性骨质破坏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2025-07-11 19:38:23
混合性骨质破坏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