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
血液科

甘肃省中医院肿瘤血液科自2005年建科以来,大力发展医疗水平、全面提高人才素质,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14年11月为了全面推进中医血液病学的发展,独立分设“肿瘤血液科二部(血液科)”,肿血二部2015年成功组建“甘肃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并成为平台建设单位、副主任委员单位;2016年建立“甘肃省中医院血液肿瘤病专科联盟”,迄今省内联盟单位7家;2017年入选“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018年1月肿血二部被甘肃省卫计委评为“2015-2017年度全省优质医疗服务示范科室”;2018年10月被甘肃省卫计委推荐为“儿童白血病救治定点医院”。在历经四年的艰苦建设之后,肿瘤血液科二部在学科建设、医疗水平、科研攻关、临床带教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医院各部门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为了使中医血液病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医院于2018年8月进一步将肿瘤血液科二部正式更名为“血液科”。血液科目前拥有独立的专科门诊(贫血门诊)、实验室(血液病研究所)、骨髓干细胞移植病房以及中医血液学教学组、中医适宜技术研究中心,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

人员结构

目前血液科实际开放床位36张,医疗团队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科室系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血液病方向硕士学位培养点,同时承担甘肃中医药大学本科两段式教学任务以及各类进修生、规培生、实习生的培养工作,是以资深高级医师为医疗骨干,博士、硕士为研究主力的科研、教学、临床医疗水平均较高的血液及肿瘤专业科室。开展移植项目,建设移植病房,学科分组:多发性骨髓瘤组,白血病组,实体肿瘤组,贫血组,骨髓移植组等5个亚学科建设。

诊治范围

1. 各系统实体瘤。

2. 各种贫血、出血或血常规异常,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等。

3. 各型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类型白血病。

4. 各种出凝血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异常等等。

5. 各型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

凡符合以下症状之一:乏力、头晕、心悸、气短、四肢倦怠,皮肤出血点、齿鼻衄血、二便出血、月经量大,反复外感、发热,浅表淋巴结肿或骨痛等等,查血常规出现异常或B超、CT发现实体占位者均可挂转至科室诊治。

专科特色

血液科长期致力于开展本专业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治疗上采取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既拥有专业、规范的化疗技术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中医辨证治疗手段,能够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科室以充分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基础,广泛开展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耳针、艾灸、砭石、微波、射频电疗、中药塌渍、涂擦、熏洗等15余种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对于各系统肿瘤、血液病虚证患者,尤其是营养不良、放化疗中、后期患者,可明显刺激骨髓造血,达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扶正抗癌之效,同时有效促进口服、静脉药物吸收、利用;对于肿瘤早期、正邪交争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实证患者,可达活血解毒、祛散热毒之功,临床疗效显著。着重开展针灸改善输血依赖、缓解化疗引起的神经毒副反应,以及针刺、止痛酊、止痛膏中药涂擦治疗癌痛,砭石、隔物、隔药灸、中药穴贴治疗实证、虚证贫血的“血液病单病种中医综合疗法”。

自拟院内制剂“益元生血系列方”,经大量临床实践及多项省厅级科研课题证实有效,Ⅰ号方“生血合剂”主要用于各型贫血虚证,具有良好的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功效;Ⅱ号方“止血合剂”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性疾病;Ⅲ号方“治血合剂”主要用于各类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类疾病。

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以“博学不倦、笃行致远、勤谨至诚、求索达新”为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力求为广大血液病患者开辟新的治疗蹊径,给予优质生活的新希望。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甘肃省中医院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之滨,创建于1953年12月8日,是甘肃省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和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是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教学医院,省、市、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全省新农村合作医疗三级定点医疗机构。2007年托管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2012年托管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名为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医院先后开设了临夏分院、通渭分院、榆中分院、永登分院,兰州甘南路特色门诊部和省委门诊部,在白银新区建设占地100亩的医院制剂中心。近年来,该医院切实贯彻国家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地、县(区)辐射,扩大医疗服务半径和空间。2013年,经省卫计委批准,医院联合省内各地20家医院组建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医疗集团”,本着互助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继续教育、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危重病人的上下转诊康复等方面打破院际界限,实行资源共享,促进成员单位的共同发展。医院占地面积105亩,现有职工16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87人,副高以上专家248人,博士26人,硕士27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甘肃省名中医17人,省级优秀专家5人,省级领军人才5人,厅级领军人才13人。医院开放床位1350张,设有83个专科专病门诊、62个临床医技科室、23个研究所、5个二级实验室、1个中心实验室、23个职能管理处(科)室。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专)科11个,省级重点学(专)科13个,其中骨伤科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及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全国64个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中。脑病科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药剂科、老年病科、内分泌科、中医护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药剂科、脑病科、脾胃病科、老年病科为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及省中医药重点专科;肛肠科、内分泌科、针灸科与放射影像科为首批院内重点专科。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临床中药学、中医文化学为国家中管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骨科、中医药剂科、中医脑病科、中医老年病科、中医消化科为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医院坚持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坚持“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技”的发展战略,以病人为中心,积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医院中医特色诊疗内涵建设。近五年来,医院立项的省(部)级、厅级、院级科研课题179项,完成鉴定课题94项,获奖成果44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348篇,出版医学专著49部。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99届(次)。医院自主研发了“损伤胶囊”、“消定膏”、“中风膏”、“补脑膏”、“制萎扶胃丸”和“清宁胶囊”等66种院内制剂,其中有23种进入甘肃省调剂使用药品目录,在全省推广使用,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喜爱。医院还承担着甘肃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在应对“非典”、“5•12地震”、“三鹿奶粉事件”、“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岷县暴洪地质灾害”、“岷县漳县地震”等突发事件中,作为省内最大的中医院,责无旁贷地冲锋在第一线,不辱使命地完成了各项救援工作。在2010年的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医院单独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救援队伍,做为全国4支中医医疗救援队伍之一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成为省卫生厅系统收治玉树伤员最多的医院。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全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创建单位” “全国中医药文化先进集体” “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医院管理先进集体”“全省医德医风示范单位”“甘肃省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兰州市文明单位”“兰州市园林化标兵单位”“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急诊科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并连年通过复审。医院成立60年来,经过几代中医人的艰苦创业,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大力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逐步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疾病的救治水平,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就医环境,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升,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医院遵循“严谨、仁爱、传承、创新”的训导,通过深化改革,使医院走上了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医院正朝着“特色化、品牌化、一体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院干部职工正在为建设一所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现代化的综合性三甲中医院而努力奋斗!
推荐阅读
过敏性咽炎怎么办​
2025-07-23 19:58:42
过敏性咽炎怎么办​
卵巢肌瘤的症状
2025-07-21 16:46:45
卵巢肌瘤的症状
耳鸣持续不消失是什么原因​
2025-07-22 09:23:54
耳鸣持续不消失是什么原因​
臀部后倾怎么矫正
2025-07-22 09:11:04
臀部后倾怎么矫正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