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肿瘤科成立于1987年,位于住院北楼四楼,现有住院病床40张,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规模较大的中医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的组成科室,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

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和优势,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肺癌、肝癌、大肠癌、胃癌、鼻咽癌、食道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肿瘤康复、癌症疼痛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科室开展了肿瘤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如肿瘤中医药治疗,包括内服、外用中药、静脉滴注抗肿瘤中成药、中药直肠滴注、针灸等;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微创治疗(介入、射频消融、高频超声聚焦治疗);深部热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内分泌治疗等。科室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荣获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部级)乙等奖等多项奖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专科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所在地,为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的中医肿瘤重点专科。二肿瘤科病区为专科的主要临床基地之一,开放病床40张,内设高级单间、双人间、标准三人间、急症监护室等。科内每年收治的病人数约2000多人次,病人来源遍布全国各地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地患者占50%以上。二肿瘤科秉承“以病人为人中心”的宗旨,开展优质医疗服务,多次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评为先进集体。

二肿瘤科内拥有周岱翰、陈玉琨、叶小卫等国内知名教授。周岱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学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陈玉琨教授从医三十余年,为知名中医专家,硕士生导师。叶小卫副教授为归国留学人员、硕士生导师,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客座学者,科室主要负责人,长期开展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各种肿瘤及心血管病变,现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秘书。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科室副主任蒋梅主治医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工作,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支气管肺癌有丰富经验。科室学术骨干有罗定新、黄学武等主治医师。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80%以上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学历。

主要医疗特色:

1.局部与全身结合,保肝与抑瘤兼顾治疗中晚期肝癌:

原发性肝癌为癌中之王,中晚期肝癌病情凶险,有效治疗手段缺乏。根据“肝病传脾”中医理论,结合局部肝动脉化疗栓塞、超声聚焦、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以及大肠给药等疗法,以健脾祛瘀方全身给药养肝抑瘤,检测肝脏储备功能(ICG靛氰绿排泄、OGTT糖耐量)指导治疗措施的实施,研究高效低毒的肝动脉灌注药物亚砷酸、喜树碱注射液等,使抗癌与改善肝功能协调统一,达到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拟定最佳治疗方案。开展“肝癌”证的研究,探索肝癌中医证型与实验相关指标的内在规律。研制的“莲花片”获广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2.发挥中医特色,补气益肾治疗各种恶性肿瘤: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二肿瘤科发挥中医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优势,使病人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和放、化疗期,强调补气益肾,对治疗老年肺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开展综合治疗研究,承担国家“八·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委、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校等各级课题10项,治疗肺癌系列方药成果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鹤蟾片获准生产并入选中成药部颁标准。其它如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各种肿瘤,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

3.中西医结合,开展肿瘤急症抢救:

随着医学发展,癌症的治愈率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肿瘤本身引起和治疗后出现的急症患者也在不断增加,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误诊误治,可能导致突发死亡,使病人失去抗癌治疗的机会。二肿瘤科病区拟设监护室,配备各种监护仪、呼吸机、气管插管等设备,对肿瘤急症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迅速抢救,以赢得进一步治疗的重要时机。

三肿瘤科是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的组成科室。科主任林丽珠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秘书长,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名老中医周岱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的治疗方案研究”等多项课题。科室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80%以上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学历。科室其他主要成员有刘展华副主任医师、关绍光主治医师、周京旭主治医师、张恩欣医师、 陶志广医师、 郑心婷医师、邱二妹护长以及博士后、博士、硕士若干名。科室坐落在住院部北楼二楼,病床编制40张。科室突出中医特色,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开展多种肿瘤的临床研究。

开展的主要特色疗法

1.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突出中医特色,针对现代医学对肺癌疗效不理想的现状,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研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已获国家科委“十五”攻关等多项课题立项资助,临床验证结果证明中医药治疗具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作用,中西医结合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中药介入保肝抑瘤治疗原发性肝癌

坚持中医治疗特色,将内服中药与局部介入、局部消融治疗相结合,相关研究已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项课题立项资助。通过中药全身给药养肝抑瘤,中药局部介入抗癌治疗,并以肝脏储备功能来指导治疗的措施实施,使治疗个体化,结果证明毒副作用少、疗效高,起到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临床上占绝大多数的中晚期肝癌拟定最佳治疗方法。

3.多途径给药综合治疗消化道肿瘤

以中医药理气解毒、祛瘀消癥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将中药内服与直肠滴注给药相结合,与西药化疗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多种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大肠肿瘤,其疗效明显优于目前的单纯化学治疗。

4.引进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微创疗法

该科已开展射频消融、超声聚焦等局部微创治疗新技术。局部微创疗法是现代肿瘤治疗学的新兴学科,其对早期实体瘤的治疗效果可与手术切除相媲美,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与中医的全身辨证治疗相结合,能起到全身与局部、标与本兼治的目的,取得单一治疗手段不能达到的效果。他们将继续探索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中晚期肿瘤治疗方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5.其他

该科开展的其他特色疗法包括中药外敷局部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

2009年9月1日,在医院领导和兄弟部门科室的关心与支持下,四肿瘤科正式开科了,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之一。经过一年的不断努力,四肿瘤科茁壮成长,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治疗手段不断增多,得到医院领导及兄弟科室的认可,为医院的发展扩大贡献出一份力量。

1、日臻完善,不断进步。四肿瘤科主要是收治各种对住院条件相对要求较高、病情疑难的肿瘤患者,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州市,辐射至全省,乃至国内外。在院领导和兄弟部门科室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周岱翰教授、林丽珠主任的带领下,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逐渐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不断的完善,科室由开科时的22张床位扩编为35张床位,基本上满足了病人的住院需求。四肿瘤科群策群力,努力改善住院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经初步计算,一年来四肿瘤科出院人数达500多人次,今年7月份、8月份月出院人数更是达到80余人次,2010年上半年病床使用率达到104.6%,平均住院天数小于医院目标管理的18天,较好地完成了医院制定的各项临床指标。随着科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作量随之也不断增加,医护人员相对不足,但所有人员毫无怨言,每一个人均以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科室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细。

2、同心同德,不断完善。一个新兴科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离不开兄弟科室的爱护与配合,离不开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投入。四肿瘤开科以来,全科上下团结一致,目标只有一个:创出品牌,为院争光。在管理上,正副主任分工合作,各级医师各司其职,始终将良好的医疗服务,较高的医疗质量放在第一位,针对四肿瘤住院患者的特殊性,对所有的住院患者,林丽珠主任坚持每周至少一次大查房,一次病情讨论;林丽珠主任和黄学武副主任坚持对所有化疗方案把关,针对每一个患者制定出最佳方案;特殊患者、特殊病情,均要全科进行病情讨论后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或晚上,或休息天,经常可以看到,四肿瘤科的全科人员在大查房,在讨论。由于四肿瘤科的部分医护人员相对年轻,对专科知识的掌握仍缺乏经验,科室积极开展“科内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互相学习的良好学术氛围。在林丽珠主任的敦促下,四肿瘤科医护人员坚持下班之前再对重点患者查房一次,规定周六、日主管医师要回院查房,此举得到大家的积极拥护,也得到患者的肯定,保证了医疗质量,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来自某省红十字会秘书长做完介入治疗后,激动地对林丽珠主任说,“有你们这样的医疗团队,他们在你们科住院放心,科室、医院的事业肯定会蒸蒸日上的。”

3、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四肿瘤科开科以来,随着就医环境的改善,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超过40%患者,千里迢迢从外地、外省赶来求医,许多患者是经过当地医院反复治疗后病情复杂、治疗棘手才来。但科室深知,患者入住肿瘤科,不是为了住得好,而是为了医好病。因此,科室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既要突出中医特色(如中药的内服和外洗、院内制剂的使用、肛管滴注、针灸治疗),也要利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化疗、深部热疗、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基因药物的瘤内注射治疗等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利用,取长补短,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如珠海来的年轻的前列腺孤立性恶性纤维瘤患者,东莞来的筛窦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香港来的舌癌患者,汕头来的肝癌患者……,在科室均得到很好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78岁的宋伯,患有肠癌肝转移,年纪较大,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曾在广东省多家三甲医院求医,在外院化疗后,毒副反应明显,全身皮疹,口腔溃疡,滴水难进,乏力懒言,不能行走,辗转到四肿瘤治疗时,病情很重。经过四肿瘤科所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办法,多管齐下,患者逐渐康复,精神逐渐恢复常态,生存质量得到很好的改善。吴大叔患肠癌住院期间,于2009年12月21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室颤,在该科与心血管内科等医院其他兄弟科室的紧急而及时地抢救下,吴大叔起死回生,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一个个病情复杂,少见的病种,均在这里得到救治,病情得到控制。开科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科室共收到锦旗两面,表扬信若干封,良好的医疗质量,较佳的治疗效果,使科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研学术,积极开展。学术是一个学科的品牌,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医院肿瘤科是国家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四肿瘤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自成立以来,为提高自身的学术建设不断努力。工作之余,所有医护人员都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究、学术研讨,撰写学术论文,开展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目前四肿瘤科参与GCP项目5项,尚有两项在洽谈中。科室在研课题10余项,在主持的课题中,国家“十一·五”课题2项。2009年12月,由医院主办的“第四届粤港澳肿瘤大会”在东莞康华医院举行,四肿瘤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全力以赴,做好每一处小节,会议圆满举行,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5、科普宣传,全面铺开。四肿瘤开科以来,一直以服务群众为最终目的。除了日常的病房、门诊工作之外,四肿瘤科还积极响应国家“防癌协会”的号召,积极参加“宣传恶性肿瘤防治,提高市民认识恶性肿瘤”的工作,开展科普讲座、义诊等服务群众的工作。周岱翰教授、林丽珠教授还多次接受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的采访,撰写科普稿件宣传恶性肿瘤的防治方法,指导市民正确认识恶性肿瘤,合理防治恶性肿瘤,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6、共同努力,成绩斐然。一年来,四肿瘤科不断付出,不断成长,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周岱翰教授、林丽珠教授主持的“中医药提高肺癌疗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获得部200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 “中医药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研究”项目得到广东省科技技术二等奖;林丽珠主任、黄学武副主任、陈莉莉护士先后获得“季度优质服务员工”称号,四肿瘤科获得2010年第一季度优秀服务集体称号,陈莉莉护士获得优秀团干称号,陈壮忠获得征文比赛二等奖,余玲获得演讲比赛三等奖……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2015年获批组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2月成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多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医疗业务每年持续增长,2016年门急诊量突破31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著明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欧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18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7位广东省名中医、40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8个及省中医名科5个。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唯一的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5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3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共4000多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159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2个。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理念,注重各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Ⅱ级实验室,以及2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专业12个。各个重点学科和专科在专业领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目前,医院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第2完成单位)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大辞典》(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中医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医院大力开展文化建设,让感恩文化融入医院的主流文化,成为医院职工凝心聚力的一股力量。作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环境氛围,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6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办院指导思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受患者欢迎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先烈东门诊 河南门诊 总院
推荐阅读
总是肠鸣腹鸣放屁怎么回事
2025-07-18 08:10:38
总是肠鸣腹鸣放屁怎么回事
阿胶配熟地黄禁忌
2025-07-17 15:35:22
阿胶配熟地黄禁忌
糖尿病者血小板低怎么办
2025-07-20 11:28:59
糖尿病者血小板低怎么办
HIV阳性是怎么回事
2025-07-21 09:18:01
HIV阳性是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