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由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伤寒论学家熊曼琪首席教授于1984年创立。该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提高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水平为宗旨,以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为研究重点,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在熊曼琪、蔡文就、李赛美、朱章志主任的带领下,经过28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由朱章志教授主持工作,刘树林为协作组秘书。

该专科于1996年遴选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1997年10月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1998年5月,又被确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批重点专科,2003年,内分泌专科被确定为广东省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2007年11月专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内分泌重点专科(当时称糖尿病协作组),并被选为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成为消渴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2011年7月成功通过“十一五”重点专科验收,同年9月该专科以鲜明的中医药特色和雄厚的综合诊治实力,被评为全国首家中医医疗系统的卫生部全国重点专科(内分泌中医项目)。由于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该专科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该专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教授9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从事糖尿病专职护理人员15人,实验技术员1人;获得医学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6人,先后培养一大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优秀中医人才。 专科拥有临床受体实验室、基础研究室、肌电图检测室,一批先进的糖尿病医疗及科研仪器设备,开展了胰高糖素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等项目,形成了完整的糖尿病检测体系,为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提高了该专科糖尿病诊断水平,医疗与研究条件达到国内同类单位的先进水平。

专科于2009年2月搬入门诊大楼十楼并设立内分泌科。在朱章志主任、刘敏副主任和伤寒教研室李赛美主任的领导下,病区规模不断扩大,年收治病人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现有床位51张,2011年收治糖尿病等患者达1500余人次,年门诊6万人次,治愈好转率超过98%,中医治疗率在95%以上。病员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是国内诊治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特色最为突出的专科之一。

该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优势, 针对糖尿病五脏虚弱、因虚邪盛的病机特点,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全方位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防治慢性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为治疗目标,采用温脏散寒、祛寒制水、化湿祛瘀、行气通腑、通阳化气、潜阳敛汗等为主要治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血脂异常、甲状腺疾病、疑难杂病等取得良好疗效。 专科在病房大力开展中药熏洗、中药封包治疗、中药外敷、穴位注射及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简、便、廉、验”治疗项目,收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近几年,该科开展多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重视总结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开发中医药新药,为解除患者的疾苦做出贡献。如医院制剂“三黄降糖片”、“降糖三黄片”、“知麦降糖片”、“芪桃片”、“三黄糖肾安片”,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以其确切的疗效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而受到糖尿病患者的广泛好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

该专科临床诊治与研究涉及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已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并在国内处先进水平的病症与专题有:①“阴阳六经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②“燮理阴阳、扶正祛邪”大法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法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③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胰岛素抵抗;④中医为主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2型糖尿病;⑤中医药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⑥分期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足。

专科在 “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医特色优势明显,中医药疗效提高显著。医院对专科发展大力支持,专科规模、设备配备及人才队伍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壮大,成为立足华南,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内分泌专科。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2015年获批组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2月成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多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医疗业务每年持续增长,2016年门急诊量突破31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著明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欧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18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7位广东省名中医、40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8个及省中医名科5个。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唯一的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5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3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共4000多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159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2个。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理念,注重各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Ⅱ级实验室,以及2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专业12个。各个重点学科和专科在专业领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目前,医院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第2完成单位)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大辞典》(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中医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医院大力开展文化建设,让感恩文化融入医院的主流文化,成为医院职工凝心聚力的一股力量。作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环境氛围,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6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办院指导思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受患者欢迎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先烈东门诊 河南门诊 总院
推荐阅读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胃镜检查
2025-07-21 16:31:49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胃镜检查
吃了蜗牛皮肤过敏怎么办
2025-07-20 10:08:11
吃了蜗牛皮肤过敏怎么办
湿气重人群的山药科学吃法与祛湿方案
2025-07-21 09:23:32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状有哪些
2025-07-18 19:31:28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状有哪些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