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耳鼻喉科

耳鼻咽喉科创建于1964年,四十多年来,在杨志仁、王德鉴、王士贞等名医和阮岩、刘蓬等科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通过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学术队伍,逐步改善医疗条件和加强医疗设施现代化建设,医疗、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我院耳鼻喉科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专业的重要的医疗、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专科学术水平跃居国内领先水平,学术影响深远。现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鼻鼽、耳鸣临床路径组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委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该科自1960年开始截至2012年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耳鼻喉科学全部1~5版规划教材(无6版规划教材),并于2001年至今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至“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部 “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同时还主编了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以及与五版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耳鼻喉科学》。以上教材、教参及百科全书的出版,奠定了本学科的基础,成为中医耳鼻喉科医疗、教学、科研的权威性医籍,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确立了我院中医耳鼻喉科在国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同时,还以挂靠在本学科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每年定期组织学术活动,与国内及省内同行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主办1~2次相关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4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前来讲学,并派出学术骨干到国外、台港澳地区讲学、访问与合作研究。为省内中医、中西医耳鼻咽喉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较大贡献,并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专科目前拥有有医(技)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6人,技师2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名。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11人,本科学历6人。

在注重自身研究队伍的人才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实行规范化管理与考核。注重培养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的诊疗技能,以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实验技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2002年获广东省高教厅颁发的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七批电化教育试验课程三等奖,“中医耳鼻咽喉科教学改革与实践”200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建设中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成为国内首批中医硕士点之一,目前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五官科专业高层次人才。

专科围绕中医耳鼻喉科学疑难、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免疫学、内分泌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血液流变学等,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变应性鼻炎、耳鸣耳聋以及鼻咽癌的作用及机理,研究多途径改善防治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鼻鼽病、耳鸣病临床路径组长单位,负责鼻鼽和耳鸣两病的临床路径起草和实施工作。学术带头人阮岩、刘蓬分别成为鼻鼽病、耳鸣病临床路径协作组的负责人。

二、医疗工作

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检查及手术治疗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遵照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原则,在防治耳鸣耳聋、鼻咽癌、变应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慢性咽喉疾病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门诊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配合耳鼻喉科专科治疗(如中药雾化喷鼻喷喉、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针刺注射、射频、微波、激光治疗等)。病房开展的医疗工作主要有耳鼻咽喉疾病的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并形成对耳鸣耳聋、耳源性眩晕、鼻咽癌、鼻窦炎、鼻息肉、急慢性咽喉疾病以及各种手术的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具体包括:

耳科学:耳鸣耳聋及耳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鼓室置管、鼓室成型、乳突根治术、先天性耳前瘘管等的手术治疗,耳内窥镜检查及手术等。

听力学: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耳鸣检查、耳蜗电图等检查。

鼻科学:鼻内窥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鼻中隔手术、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鼻窦囊肿、鼻腔止血的手术治疗。鼻内窥镜的检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过敏原测试及中西医治疗。

咽喉科学:鼻咽癌的检查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慢性咽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治疗、鼾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手术治疗(腭咽成型)、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的手术治疗、喉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全喉切除发音重建、垂直半喉切除、水平半喉切除、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电子鼻咽、喉镜的检查治疗。

头颈科学:头颈部肿瘤手术,如:甲状腺手术、腮腺手术等。

其他:颈部先天性囊肿、瘘管的手术治疗等。

三、教学工作

自附属医院建立以来,耳鼻喉科已成为教学实习基地,一直以来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各层次各班种的教学工作,如中医七年制、中医本科、针推、护理、成教、境外班等多个专业及马来西亚、香港等中医院校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任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1988年~1998年在教务处支持下,与眼科共同承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教学,共培养七届五官专业学生约200人。1978年我科成为国内首批中医耳鼻喉科硕士点之一,2000年取得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招收和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已成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学术骨干。

四、科研工作

根据本学科特点及变应性鼻炎、耳鸣耳聋、鼻咽癌三个学术方向,分别由老中青年龄层次的人才梯队组成相应的中医优势病种攻关队伍,不断梳理、改进、总结具有中医特色病种的诊疗方案,发挥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弘扬中医文化。将科研工作与临床、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以提高临床疗效及教学效果为目标。科研的主攻方向是以下三个疑难病的研究:耳鸣及感音神经性聋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现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校级科研课题多项。

专科在长达49年的建设历程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医特色优势明显,中医药疗效显著。医院对专科发展大力支持,专科规模、设备配备、人才梯队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重要的教学、医疗、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基地。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和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2015年获批组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2月成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多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医疗业务每年持续增长,2016年门急诊量突破31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5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著明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欧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18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7位广东省名中医、40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8个及省中医名科5个。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唯一的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目前医院配备有各种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检测、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总值超5亿元,包括有ECT、64排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大型数字减影系统,全数字胸部摄影机,医学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乳腺机,高压氧舱,体外循环机、流式细胞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端仪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3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在校学生共4000多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159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中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2个。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理念,注重各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Ⅱ级实验室,以及2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获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专业12个。各个重点学科和专科在专业领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目前,医院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第2完成单位)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大辞典》(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中医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医院大力开展文化建设,让感恩文化融入医院的主流文化,成为医院职工凝心聚力的一股力量。作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逐步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环境氛围,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6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办院指导思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受患者欢迎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先烈东门诊 河南门诊 总院
推荐阅读
红斑狼疮四肢无力发软怎么办
2025-07-19 11:53:28
红斑狼疮四肢无力发软怎么办
宝宝长痱子怎么办​
2025-07-20 20:34:24
宝宝长痱子怎么办​
角膜病变的症状有什么
2025-07-17 16:01:54
角膜病变的症状有什么
食道堵塞感是什么原因
2025-07-18 14:24:13
食道堵塞感是什么原因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