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重症监护室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队伍。自2007年成立以来,秉承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雄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力,在寇秋野主任的带领和全体人员不懈努力下,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重症医学科已经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的专业治疗体系,拥有了一支治疗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医疗团队,成为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重症医学中心和医疗、护理继续教育中心。

一、科室概况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医学科主要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2007年,拥有8张监护病床,是广州市一家综合性ICU。在院领导、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首批通过了重症医学专业资质评审。2012年建立了拥有24张监护病床,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的ICU病区,内设正压病房和负压病房,针对不同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

如今,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重症医学中心和医疗、护理继续教育中心。每年出区病人数近千人次,大批疑难、复杂、危重病人在ICU获得了新生。

二、人才梯队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重症医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梯队,拥有了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配合默契的医疗团队。科内现有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5名(医学博士1名、硕士7名),在读研究生多名。重症医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策略,吸引医学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同时注重青年医师的临床业务能力培养。目前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均接受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进修培训,所有医师均已取得全国重症医学资质认证(5C),熟练掌握各种高尖端仪器的使用。

专家介绍

寇秋野,男(1972- ),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八年制医学生全程导师。从事危重症管理工作10余年,在外科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管理、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危重病人血液净化治疗、危重患者营养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先后承担了包括2009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调节机制研究”、201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丙酮酸乙酯对急性胰腺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在内的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学》、《重症医学年鉴》等杂志编委。

三、科研教学

重症医学科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鼓励中青年医师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近年来,科室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和中山大学临床研究计划(5010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重症医学科承担着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及该院医生培训的轮科培训教学工作。2012年开设了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胃肠重症营养》学习班;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讲学厅举办《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监测与管理》学习班。同时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多渠道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讲学,并派出各级医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相关技术的培训班,提升科室的诊疗技术和科学研究水平。重症医学科现已形成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合的医疗结构,真正实现临床、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

四、科室特色

(一)精于胃肠专科疾病救治:依托医院“大胃肠专科”的特色,重症医学科特别在肠瘘、胃肠手术围术期管理,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经验。

(二)循环监测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性治疗:根据先进血流动力学仪器的客观指标,有针对性地应用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有效减少危重病人的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三)血液净化技术:拥有最先进的血液滤过机,熟练运用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技术为SIRS、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病人的抢救提供有力保障。

(四)营养支持:熟练掌握各种肠外、肠内营养方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肠道菌群移位带来的感染风险,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

诊疗技术:重症医学科开展的各项技术如呼吸支持技术(SIMV、膈肌触发呼吸模式、无创呼吸、呼吸末CO2监测)、循环支持技术(Swan-Gans、PICCO)、血液净化技术(CRRT、CVVH、CVVHDF、CVVHD、HP、血浆置换)、脑功能的监测(BIS)、心肺脑复苏技术(含亚低温治疗)、危重症凝血异常处理(ACT、血小板功能监测)、持续膀胱压监测技术等已经逐步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接轨。

依托医院“大胃肠专科”的特色,科室在肠瘘、胃肠手术围手术期管理,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救治、感染性休克,肠内营养、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管理、危重患者的血液净化治疗、肠功能障碍监测技术等方面经验丰富。此外重症医学科还辅助其他科室完成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多项医疗技术

五、护理团队

结合ICU对护理人员急救能力要求高、独立操作能力强等特点,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并根据护士的能力和兴趣,设立了CRRT组、造口护理组、PICC护理组等专科护理小组,通过小组研讨学习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解决护理疑难问题。科室还充分利用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总结交流和推广护理经验。2012年科室开展了《胃肠外科危重护理学》高级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同时科室积极贯彻落实“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政策,注重护理人才的引进与外派,加强与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联系与合作,近年来科室派出专科护士赴香港等地学习进修。

在不断地发展中,重症医学科护理形成了一套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主的综合ICU护理管理体制,打造了一支专业技能熟练,配合默契、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护理团队。目前科室内设护士长2名,在任护士28名,实施扁平化的护理管理体系,形成了学士、大专和中专的多学历层次护理队伍。所有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包括CRRT在内的多项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护理能力。2012年科室护理人员参加了院内CPR操作考核带教,并于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的护理技能考核中获得了二等奖。

六、科室管理与文化

重症医学科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价值观,以“打造ICU界的黄埔军校”为愿景,围绕“尊重生命、精益求精”的科室理念,建设科室文化,培育人文精神,营造和谐、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科室一方面内聚人心,构建良好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外树形象,打造ICU的专业高品质。结合ICU的特点,重症医学科充分发挥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对科室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自成立以来,重症医学科先后多次被医院授予先进科室荣誉称号。

重症医学科坚持以“真诚服务患者,践行社会责任,作育医界精英”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树立职工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科室团队的凝聚力。科室积极参加院工会和党委组织的各项文体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科室不定期举办包括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歌咏比赛在内的活动。通过比赛,科室职工的团队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

七、仪器设备

医科配备有先进的西门子呼吸机(MAQUET Servo-i),脑电图仪(Bis COVIDIEN德国井口),电子喉镜(GLIDE SCOPE),爱德华连续心排量监测仪,Medtronic除颤仪,德国万曼无创/有创呼吸机,英国ACSSO抗血栓泵,亚低温治疗仪,凝血监测仪,美国GS震动排痰机,

金宝prismaflex连续性血液净化装置、Navo血气分析仪、奥林巴斯可视纤维支气管镜、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艾谱力肠内营养泵等先进设备。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胃肠强院扬名中华 学科齐全福祉当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前身为1964年6月成立的广州市员村工人门诊部,1969年医院更名为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07年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命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简称“中山六院”,2009年增挂“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院牌。2016年,中山六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技术水平一流、国内知名的具有显著专科特色的“三甲”综合医院,胃肠肛门专科、生殖医学等学科已形成全国影响力,是广东省的一张特色医疗名片,全省乃至全国的疑难病症患者慕名而来。 如今的中山六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保健等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中山大学十家直属附属医院之一,拥有3个院区(员村院本部金融城院区、瘦狗岭北院区和柯木塱智慧城院区),有华颖社区、员村街等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编制病床1202张,实际开放病床1323张。医院是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最高级别的“AAA级医院”之一,是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广东省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医院、国家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医院、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广东省、广州市、各区)。截至2020年4月,全院在岗职工2321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55人。全院高级职称162人,博士生导师57人,硕士生导师144人,包括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特支计划“南粤百杰”等一大批临床、科研、教学等专业技术人才。首任院长、荣誉院长汪建平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11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主编、《外科学》五年制本科教材第八版、第九版主编,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2015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制订专家组组长。第二任院长兰平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现任院长文卫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医院院本部(金融城院区)座落在广州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地带,毗邻天河区政府、天河公园、珠江新城,与琶洲会展中心隔江相望。紧靠科韵路、华南快速干线,临近黄埔大道和花城大道、临江大道,距地铁五号线-员村站仅80米,交通十分便利。中山六院人实践着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恪行“守·真”院训,鞭策着自己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更高超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努力把中山六院建设成为专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国内前列、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胃肠疾病国际临床与科研中心,竭诚为患者提供温馨、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国内一流的胃肠肛门专科中山六院胃肠肛门专科(胃肠肛门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胃肠病学研究所),拥有博士导师34人,硕士导师72人,高级职称者50余人。设置专科床位800张,拥有国内最高水平之一的结直肠肿瘤、胃肿瘤会诊诊治中心,开设华南地区首家结直肠肿瘤MDT门诊、炎症性肠病MDT门诊、胃肿瘤MDT门诊和便秘门诊。根据疾病特点细分胃肠肛门学科群,仅结直肠肛门外科就下设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疝气、放射性肠炎、慢性便秘、肛周良性疾病等十个亚专科,分科最细,专业诊治,专业护理,专业服务。技术团队能解决食管、胃、小肠、结直肠、肛门等外科领域的重大、复杂和疑难病例。直肠癌保肛术、保护性功能居全国领先水平,食管、胃、小肠、结肠等疑难复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效果显著,肛门良性疾病、盆底功能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国内一流。仅2019年,我院胃肠专科共收治结直肠癌患者28225例(含放化疗),胃癌患者3915例(含化疗),炎症性肠病患者4830例,痔疮2617例、肛瘘(以复杂性肛瘘为主)2646例,疝气1038例,在胃肠道疾病诊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配备的中山六院消化内镜科占地达1500平方米,是全国最优秀的内窥镜中心之一,拥有全套先进的消化道专科设备,开展的无痛胃肠镜受到了广大患者的热烈欢迎。作为专家组组长单位,协助国家卫生部完成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2015、2017、2020年版)》、是中华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单位,国家统编教材《外科学(第8、9版)》主编单位,《内科学(第七版)》副主编单位,为推动我国胃肠外科的规范化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协助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完成了炎症性肠病、疝、痔、瘘、肛裂等治疗规范和指南。综合学科百花齐放学科齐全、实力雄厚。医院按正科级建制设18个处室(下设行政管理科室44个),专业科室61个,教学机构10个,科研机构4个,15个专业管理委员会。医院各临床科室设置齐全,其中普通外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结直肠肛门外科、肾内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我院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生殖医学、消化内科、新生儿科、康复医学科等7个专科上榜广东省首份“医院最强科室榜单”。自挂牌以来,从海内外引进各学科学术带头人40多人,开设包括预防保健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等25个临床一级科目和52个临床二级科目。医院设天河区员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华颖社区卫生服务站,致力于为员村街14个居委会5万5千本地居民及4万余流动人口提供常见病诊疗与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方便、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多中心共同协作生殖医学中心集国内优秀的生殖医学及妇科内分泌技术,采用国际水平的医疗设备,成功完成全国首例、世界第十例的卵巢组织移植手术,在硬件实力、治疗技术的成功率和稳定性、解决疑难病能力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并独创了先进的医疗服务方式,努力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优质的专科诊治。2016年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8认证,是华南地区第一家通过此认证的辅助生殖技术机构。血液透析室、腹膜透析室拥有世界血液透析机一流品牌透析机60台和两台CRRT机,保证透析治疗可靠,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维持时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临床听力室与美国等多个国家听力中心建立了密切联系,被授予丹麦国际听力公司在中国国内的临床听力检测示范基地。影像检验中心引进目前国际上顶尖的检查设备,提供集健康咨询、检查、诊断、教育、管理等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此外,医院还设置有盆底治疗专科、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专科、新生儿科、临床营养科、生物治疗专科等一系列诊疗平台,配备全自动发药系统、层流净化手术间等,还拥有医用直线加速器(LA)、心血管成型系统(DSA)PET-CT、ECT、640层动态容积能谱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检测仪、骨密度检测仪等大型检查设备。医院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科学教研成绩斐然国际交流卓越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依托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同时也是“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下设中心实验室、分子诊断实验室、数据库、组织库及生物治疗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总面积约5520 m2。研究所实行课题负责人(PI)制度,现有研究人员4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年立项科研经费在2000万元以上。围绕国家重大疾病防治政策、方针,结合广东省切实需求,开展结直肠盆底疾病的创新研究,产生了一批发表在Cancer Cell,Gastroenterology、Gut等国际著名期刊上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制定我国在肠道病领域的诊治指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平台。近几年科研成绩斐然,汪建平教授带领的团队,用将近20年时间潜心研究,其研究成果《基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的推广将令数十万患者受益。“直肠癌保功能手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系列研究”“结直肠炎症与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与“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等三项研究分别荣获2007年度、2011年度、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山六院期刊中心下辖3本期刊——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其中Gastroenterology Report2018年SCI影响因子2.19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2016连续3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7年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称号;《中华炎性肠病杂志》2017年正式创刊,填补了我国该领域学术期刊的空白,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学术交流搭建良好平台医院积极开展多渠道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多个著名的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双边交流和合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院讲学,保证了诊疗技术、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医院系中山大学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临床教学基地,为国内首批普通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本科生、八年长学制学生、博士、硕士研究生、住培医师等教学任务,多次在广东省、广州市以及大学的临床技能比赛中斩获殊荣。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多渠道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多个著名的胃肠疾病中心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双边交流和合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院讲学,保证了诊疗技术、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北院区 本部
推荐阅读
颈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2025-07-16 09:31:45
颈椎间盘突出怎么办​
便血暗红色怎么回事​
2025-07-12 19:16:03
便血暗红色怎么回事​
肺结核晚期怎么治疗
2025-07-15 08:09:40
肺结核晚期怎么治疗
肺炎感染严重了会有哪些症状
2025-07-14 22:40:22
肺炎感染严重了会有哪些症状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