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换季,不少人便陷入鼻塞、流涕、打喷嚏的困扰中,鼻炎确实常在此时“趁虚而入”。但鼻塞未必全是鼻炎作祟,需结合症状与检查科学判断,再针对性治疗。
1、换季为何成鼻炎高发期?
季节交替时,气温骤变、空气湿度波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浓度变化,易刺激鼻腔黏膜。过敏性鼻炎患者免疫系统对特定过敏原过度敏感,接触后迅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发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而血管运动性鼻炎则与温度、湿度变化直接相关,神经调节失衡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同样造成鼻塞。
2、鼻塞≠鼻炎,需鉴别其他疾病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也会引发鼻塞,但通常伴发热、咽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且病程较短(7-10天)。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结构性问题会导致持续性鼻塞,与季节无关,需通过鼻内镜或CT确诊。若鼻塞伴血性分泌物、头痛或视力改变,需警惕鼻腔肿瘤,及时排查。
3、治疗需“对因下药”
过敏性鼻炎:避免接触过敏原是关键,如花粉季减少外出、使用防螨床品。药物治疗以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为主,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快速缓解打喷嚏、流涕;症状严重者可考虑免疫治疗(脱敏疗法)。
血管运动性鼻炎:需调节环境温湿度,避免冷热刺激。鼻用抗胆碱能药物可减少分泌物,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可短期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以防药物性鼻炎。
结构性问题: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需通过手术矫正,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注意事项:换季时注意鼻腔保湿,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过敏原与分泌物;避免用力擤鼻,防止分泌物挤入鼻窦引发感染;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以增强免疫力。若鼻塞持续超2周、伴黄绿色脓涕或头痛,或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过敏原检测、鼻内镜等明确病因,规范治疗。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