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朵时不小心弄疼,不少人会陷入恐慌,担心伤到耳道引发感染。其实,这一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也不必过度焦虑,关键在于了解耳道结构、损伤机制及应对方法。
1、耳道外三分之一是软骨部,皮肤薄且富含神经末梢,对疼痛敏感;内三分之二为骨部,皮肤紧贴骨质,更易受伤。挖耳时若用力过猛、工具尖锐或进入过深,可能划伤耳道皮肤,形成微小创口。此时,耳道内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单胞菌)便可能趁虚而入,引发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瘙痒、分泌物增多,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耳道肿胀、听力下降。
2、若挖耳后仅轻微疼痛,无出血或异常分泌物,通常损伤较浅,可先观察。用干净棉球轻压耳道口止血(若有出血),避免再次触碰伤口。保持耳道干燥,近期避免游泳或洗头时进水,防止细菌滋生。多数情况下,轻微损伤会在1-2天内自行愈合。
3、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耳道流脓、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则提示可能已发生感染,需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明确损伤范围和感染程度,轻者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消炎;重者需口服抗生素,并定期清理耳道分泌物,防止痂皮堆积影响愈合。
4、预防耳道损伤的关键在于纠正不良挖耳习惯。避免使用棉签、发卡等尖锐物品,其可能将耳垢推向深处或划伤耳道。若耳垢过多导致耳闷、听力下降,可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如耳镜、吸引器)安全清理。
挖耳后疼痛需冷静判断损伤程度,轻微情况可观察护理,症状加重及时就医,日常养成科学护耳习惯,才能远离耳道感染风险。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