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痒就掏,棉签比手指更安全”“耳朵进水会发炎,必须立刻掏干”——这些看似合理的日常护理习惯,实则暗藏风险。耳鼻喉科医生指出,不当挖耳是引发中耳炎的常见诱因之一,而生活中还有多个护理误区正在悄悄损害我们的耳部健康。
一、挖耳朵为何会引发中耳炎?
耳道内的耵聍(耳屎)具有天然防护功能,能阻挡灰尘、细菌入侵。若频繁用棉签、掏耳勺等工具清理,可能引发两种后果:
1、物理损伤:棉签棉絮残留耳道、掏耳勺划伤皮肤,为细菌提供入侵通道,先引发外耳道炎,再蔓延至中耳;
2、工具污染:采耳店工具消毒不彻底,多人共用易交叉感染真菌、细菌;若操作不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处,堵塞后形成潮湿环境,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
3、典型案例:一名患者因频繁采耳导致鼓膜穿孔,最终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手术修复听骨链。
二、耳鼻喉护理的三大常见误区
1、误区一:耳垢必须彻底清理
耳垢具有杀菌、润滑耳道的作用,90%的人无需刻意清理。油性耳垢者若感觉不适,可每半年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而非自行用尖锐工具掏挖。
2、误区二:耳朵进水会直接引发炎症
鼓膜完整者,外耳道短暂进水通常不会引发中耳炎。但若水质不洁(如公共泳池)且未及时清理,可能增加外耳道炎风险,进而诱发中耳炎。正确做法是侧头轻跳排水,或用干棉签轻擦外耳道口。
3、误区三:中耳炎可自行用药
急性中耳炎需根据病因用药:细菌感染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毒感染以缓解症状为主;若鼓膜穿孔后盲目滴药,可能加重损伤。必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治疗方案。
三、科学护理的三大原则
减少干预:避免频繁挖耳,儿童尤其需警惕“掏耳成瘾”;
保持干燥:游泳时佩戴耳塞,洗澡后及时清理耳周水分;
及时就医:若出现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耳内镜、听力测试明确病因,而非自行用药。
耳朵是感知世界的“精密仪器”,过度清洁反而会破坏其天然防护。与其追求“绝对干净”,不如尊重生理规律,用科学护理守护听力健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