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时耳朵剧痛,是许多旅客的困扰。这种疼痛源于气压变化对耳部结构的冲击,与耳鼻喉健康密切相关,其治疗逻辑需从解剖结构、病理机制及干预措施三方面解析。
一、咽鼓管:气压平衡的“阀门”
耳朵与鼻腔通过咽鼓管相连,其功能是调节中耳腔压力,使之与外界平衡。飞机升降时,外界气压快速变化:上升时气压降低,中耳内压力相对较高,鼓膜向外膨出;下降时气压升高,中耳内压力相对较低,鼓膜向内凹陷。若咽鼓管无法及时开放(如因感冒、鼻炎导致黏膜肿胀堵塞),中耳压力无法调整,鼓膜两侧压力差增大,引发剧烈疼痛,甚至导致航空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中耳积液。
二、耳鼻喉疾病的“放大效应”
原有耳鼻喉疾病会显著加重气压损伤风险。例如,中耳炎患者中耳本就存在炎症和积液,气压变化会进一步刺激病变部位,引发更强烈的疼痛;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会压迫咽鼓管开口,阻碍其通气功能;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结构异常,也可能直接堵塞咽鼓管。
三、治疗逻辑:预防为主,分级干预
1、预防性措施:飞行前若患有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建议推迟行程;若必须乘机,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鼻腔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喷雾)或鼻用激素,减轻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
2、飞行中调节:通过吞咽口水、咀嚼口香糖、打哈欠等动作,促使咽鼓管开放;婴儿可通过喂奶或喂水诱导吞咽;成人也可尝试“捏鼻鼓气法”(先吸气,捏住鼻子闭紧嘴巴,缓缓呼气,使鼓膜负压排出)。
3、药物干预:若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对于反复发作的航空性中耳炎,需通过耳内镜、听力检查评估病情,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置管手术。
注意事项
飞行中避免用力擤鼻或挖耳,防止分泌物或细菌进入中耳;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听力下降、耳鸣、耳部流脓,需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切勿拖延。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