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长期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实则可能是耳鼻喉疾病发出的健康警报。打鼾的本质是睡眠时上气道(包括鼻腔、咽腔、喉腔)因狭窄或阻塞,导致气流振动软组织发声,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病理因素。
1、耳鼻喉结构异常:打鼾的常见“元凶”
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或过敏性鼻炎会引发鼻腔狭窄,迫使患者张口呼吸,气流冲击咽部软组织产生鼾声。肥厚性咽炎、扁桃体肥大则直接占据咽腔空间,导致气道受压。舌根后坠是另一常见原因,仰卧位时舌根因重力作用堵塞喉部入口,加重打鼾甚至引发呼吸暂停。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危险的“隐形杀手”
长期打鼾若伴随呼吸暂停(每次暂停超10秒)、频繁憋醒、晨起头痛或白天嗜睡,需警惕OSAHS。该病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引发夜间猝死。其核心机制是上气道反复塌陷,与耳鼻喉结构异常密切相关。
3、治疗逻辑:从结构修复到功能改善
针对鼻腔狭窄,可通过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减轻黏膜肿胀,或手术矫正鼻中隔、切除鼻息肉;咽腔阻塞者,扁桃体切除术或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可扩大气道;舌根后坠患者可使用口腔矫治器,通过前移下颌带动舌根前移。对于重度OSAHS,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首选疗法,通过面罩输送加压空气,防止气道塌陷。
长期打鼾并非“睡得香”,而是耳鼻喉健康亮起的红灯。若鼾声如雷且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需尽快进行多导睡眠监测以明确诊断;超重者应积极减重,避免仰卧睡眠;戒烟酒、慎用镇静催眠药,以防加重气道松弛;儿童打鼾需警惕腺样体肥大,及时干预可避免“腺样体面容”及发育迟缓。健康睡眠从关注打鼾开始,切勿让“小问题”酿成大隐患。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