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建立和发展

1994年5月为了适应搬迁大柏树以后医疗工作的需要,岳阳医院对原中医内科实行"二级分科",消化内科应运而生正式成立。首任科主任张春涛,副主任朱生樑,医师6名,床位10张。当时6个科室挤在一个病区,医疗条件、工作环境十分简陋紧张。另设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7个内科二级分科医生挤在三间内科门诊诊室,可谓艰难困苦,一间15平方米的消化内镜室开展胃镜、肠镜诊疗业务。科室初具雏形,业务发展十分艰难。

1995年7月医院整体搬迁至大柏树甘河路110号,开始了医院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消化内科得到了建科以后的第一次发展机遇,设定床位20张,与其它科室合用一个病区,消化内镜室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医师8名,门诊、专科门诊有了自己固定诊室,门诊工作量逐步增长,科室初具规模,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成长的空间,学科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春天。1995年12月胃肠病专科首先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A级专科(岳阳医院仅四项:推拿、妇科、血液科、胃肠病)。2000年胃食管反流病专科入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2003年消化内科入选岳阳医院六大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3月全国卫生系统进入抗击非典时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设立非典病房,故其肝病病房转入岳阳医院消化科,设置床位45张,直到2003年8月撤回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已更名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在此期间消化内科转战肝病,收治大量肝病患者,包括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种,在临床业务水平方面得到较大提高,获得医院及上海市卫生系统的认可。2007年医院正式决定将肝炎和肠道门诊划入消化科管理,至2010年,肠道年门诊量1000余例,肝科门诊4000余例。

2006年9月岳阳医院病房A楼正式启用,消化内科又迎来了科室发展史上第二次规模扩张,对学科而言,这一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病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病房A楼9楼,正式有了独立的病区和医生办公室,床位达到40张,取得了规模效益。消化内镜室搬到老病房B楼二楼,面积扩展到300平方米。科室临床医生增至13人,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进一步发展,消化内科迎来了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胃食管反流病入选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2007年入选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2007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成员会议上,中医脾胃病30余个重点专科成立6个重点病种协作组,被国内同行推选担任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组长单位,标志着岳阳医院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疗与学术水平已处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特色与成就

消化内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研制了一系列特效中药制剂,已拥有藿苏养胃口服液、术芍养胃颗粒、健脾煎膏、柔肝煎膏、慢性肠炎丸、郁茵利胆颗粒、清热利胆丸等院内制剂;以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肠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为特色。1996年起开展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2002年建立了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2004年开始胃食管反流病中药新药研究,2006年申请专利一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自2005年起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随着科室业务量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快速发展。1995年胃肠病专科首批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科; 2000年入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2003年消化内科入选岳阳医院重点学科。2006年胃食管反流病专科入选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2007年被推选为国家中管局中医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组长单位。 2008年,主持制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主持全国8家医院重点专科,验证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10月,执笔完成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4月,主持制定国家中管局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2010年6月,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通过验收。

医疗工作

科室医疗工作以三大主攻方向为中心,即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胃肠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提高基础疾病、疑难疾病和危重疾病的技术水平;以各中医专科门诊工作为基础,进一步保持与发扬中医特色,强化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进而增强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消化疾病的综合防治领域创造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脾胃病学科在国内外消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科室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医疗业务量逐年增加,从1996年门诊量,出院病人200余人次,到2009年门诊量为63000多人次,年出院病人933人次。消化内镜室目前开展项目主要有碳14呼气试验,电子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电子肠镜检查及治疗,急诊胃镜技术、内镜下金属夹止血技术、内镜下高频电灼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NBD、EST、ERBD等;24小时食道内ph及胆红素监测。内镜室的业务量逐年上升,近几年,每年胃镜近6000例,肠镜1000余例,ERCP100余例,呼气试验1000余例。

科研工作与科技成果

消化内科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至2010年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主持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三项,1995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旋杆菌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曾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年"疏肝和胃法治疗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疏肝和胃法治疗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近五年来更是不断加强消化内科及消化病研究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中标各级科研课题近30项,共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出版《胃食管反流病100问》专著1部。

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

科室自1996年被授予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8年被授予博士生培养点。至2010年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科室每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的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任务和临床实习带教任务。

科室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不断提高科内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先后有多人次入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王晓素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医师(希望之星)培养,马淑颖入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项目,方盛泉、马淑颖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业务专家培养项目,周秉舵入选上海市青教学委"优秀青年教师"及岳阳医院青苗人才培养计划,马淑颖、孙永顺、程艳梅、周秉舵入选上海市中医流派传承培养项目。此外鼓励各级医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每年安排4-6人次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选派临床医师去国内外消化病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体如下:2006年汤瑾、程艳梅长海医院进修半年,2007年方盛泉新加坡进修一年,孙永顺赴华山医院进修肠镜操作半年,2009年马淑颍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进修学习半年,2010年周赟到仁济医院进修半年。通过各类人才培养及进修,使科室成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于1976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至今,医院蝉联九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还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数字化医院示范点建设单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医院前身之一为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享誉沪上和大江南北的中医名家汇集起来,组建了上海市第一个中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全市干部的中医公费治疗。当时门诊部享有声誉的中医名家有伤科石筱山、石幼山、佟忠仪;外科顾伯华;内科陆渊雷、严二陵、章次公、张凤郊、庞珏、程门雪;喉科张赞臣;妇科朱小南、陈大年;针灸科顾坤一、陆瘦燕、杨永璇、黄羡明;痔科闻茂康等。1954年、1956年门诊部两次向本市及北京新成立的中医机构输送中医专家29人,故"五门诊"被中医界誉为名中医的发祥地和摇篮。1976年10月,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和上海市中医推拿门诊部、南昌路新针门诊部合并成立了岳阳医院。1994年医院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1995年8月医院整体搬迁至虹口区甘河路新址。1998年12月医院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转性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于2007年圆满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2010年牵头完成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2012年以全国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复评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历程。 医院目前以大柏树本部为中心,与青海路名医特诊部、宛平南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为分部,形成"一体两翼"构架。医院本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甘河路110号,占地面积67.27亩,拥有包括64排螺旋CT和双源螺旋CT、3.0T磁共振、大平板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GMP认证的中药制剂设施,GCP临床新药验证专科13个,设有31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辅助科室,核定床位900张,在岗员工1500余人,其中高职称二百余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89人。医院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保持和发扬传统中医特色,积极探索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设专科专病门诊80余个,其中国家卫计委、中管局重点专科13个。脊柱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痛风、溃疡性结肠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痔病、压力性尿失禁、银屑病、痤疮等多个优势病种的疗效已达到国内和上海市先进水平。医院拥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个,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13个。医院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优势2012年1月建立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设立流派临床传承研究室和工作室,进行临床传承跟师计划。医院连续三十年开设膏方门诊,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具备膏方独立规范制作加工的医院,已成为上海地区中医膏方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之一。医院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拥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2名,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6名,上海市名中医13名,上海市东方学者 3名。岳阳临床医学院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博士点6个,临床教研室20个。承接本科生、研究生690余人的培养工作,设有国际针灸推拿标准化临床培训基地,年带教境外进修医师近200人次,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三位一体,四线并行"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荣获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经过三十余年的学科建设,形成了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组成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群。建立了以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推拿研究所及1个卫生部认证的PCR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平台。十二五期间,承担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34项,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3项,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我院是目前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唯一拥有两名973首席科学家的医院。2014年4月成立上海市中医药临床培训中心。中心承担上海市17个区县的18个基地建设、2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评估、验收和全市中医类与非中医类中医药药理论和技能培训等任务,同时承担对外中医适宜技术的交流。医院积极拓展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2014年与闵行区卫计委、闵行区吴泾医院合作共建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6月与崇明卫计委合作,将崇明三院作为岳阳分院进行建设。医院指导虹口区卫计委下属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精、勤、仁、信"为核心理念,以"关爱生命、敬业奉献、中西合璧、追求卓越"为服务宗旨,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的道路上,开拓创新,奋发前行!
大柏树总院 名医特诊部
推荐阅读
卵泡长不大怎么治疗
2025-07-04 10:22:54
卵泡长不大怎么治疗
站起来眼前发黑要查什么
2025-07-04 08:52:08
站起来眼前发黑要查什么
非经期有棕色血伴腹痛腰痛是怎么回事
2025-07-04 15:01:58
非经期有棕色血伴腹痛腰痛是怎么回事
一着急头疼是怎么回事
2025-07-01 09:15:49
一着急头疼是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