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建于1958年,在杨克勤教授、张之虎教授、党耕町教授、刘忠军教授、李危石教授五代科主任的带领下,业已发展成为学术地位居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

五代人接力传承

开拓创新,是北医三院骨科的“基因”。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杨克勤教授带领北医三院骨科率先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这在当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国内脊柱外科,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从那时候起,北医三院骨科就因在颈椎病手术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而享誉全国,并对国内脊柱外科的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60至70年代,骨科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出版了国内第一部颈椎病专著。同期在腰椎疾患、关节疾患等骨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之虎教授接任科主任职务。他带领骨科继续在脊柱外科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人工假体置换方面取得优良临床疗效和相关研究成果,使北医三院骨科成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工关节手术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学科之一。

20世纪90年代,党耕町教授带领骨科进一步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他作为科主任,未雨绸缪,锐意进取,在蔡钦林、殷华符和娄思权教授的密切配合下,将骨科划分为颈椎、腰椎、脊柱和关节四个专业组深入开展相关诊治与研究,从而将学科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整个脊柱与关节外科,在以后的几年里又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了创伤外科和颅椎外科专业组。专业组划分之后的骨科在脊柱退变、脊柱肿瘤、脊柱畸形、脊柱与四肢创伤、老年性骨关节病及关节软骨与韧带损伤等疾病的诊治与研究领域迅猛发展,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科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形成国内实力最强的骨科中心之一。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专业组划分的做法已经被国内不少兄弟学科所认可并作为成功先例而仿效。

进入21世纪,骨科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实力更加强大。第四代科主任刘忠军教授在陈仲强教授、张克教授、马庆军教授三位副主任的鼎力协助下,在党耕町和娄思权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带领骨科奋发前行。骨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已经形成“北医三院骨科”这个行业内知名品牌。2018年,骨科管理团队完成新老交替,李危石教授作为第五代科主任,与田耘教授、田华教授、刘晓光教授三位副主任,必将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科训,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带领骨科挺进新的高度。

经过不懈努力,骨科在颈、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寰枢椎疾病、脊柱肿瘤、严重胸腰椎畸形、老年性骨关节病以及严重四肢创伤等常见病和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领域全面发展。其中颈椎病、寰枢椎脱位、脊柱肿瘤、胸腰椎严重畸形的临床诊治水平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在骨愈合、骨组织工程学、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关节病、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胸椎异位骨化、脊髓损伤,医用3D打印内植物的创新和转化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诸多成就。2002年颈椎病临床诊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与研究获教育部提名的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委科技三等奖。上述重要奖项的获得反映出骨科在国内领先的学术水平。2007年骨科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则用突出的业绩展现出强大的学科实力。

“传、帮、带”优良传统

五代人的接力,不光让骨科的医疗和科研实现了质的飞跃,还为其持续发展培育了一批批接班人。在骨科,老一代教授悉心扶持、培养年轻医生已经形成了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骨科就不失时机地派出多人出国学习研修,为日后学科的全面崛起做好人才准备。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一代传一代,一代帮一代,使骨科人才辈出,学科兴旺。骨科的年轻医师不仅普遍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而且能在老一代的传、帮、带之下获得大量实践与提高的机会。

目前,骨科已经形成人才济济的强大团队。骨科拥有专业医生6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0%,高级职称人员达43人,在国内以及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的知名学者人数居国内骨科学科的首位。骨科在第三代科主任党耕町教授的指导下,分为脊柱、腰椎、创伤、颅椎、颈椎、关节六个专业组,分别由刘忠军教授、陈仲强教授、周方教授、王超教授,孙宇教授、张克教授担任专业组组长。在六位组长的带领下,骨科在各个专业领域迅猛发展,形成今天在国内领先的局面。2018年,在骨科完成科室换届的基础上,为了响应医院的整体规划和学科发展要求,骨科专业分成脊柱、创伤、关节三个亚专科,分别由李危石教授、周方教授、田华教授担任亚专科主任。在新的格局与组织模式下,骨科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医、教、研”齐头并进

骨科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以重大项目为引导与依托,勇于开拓创新,坚持理论研究并在理论指导下,潜心研发相关临床技术。骨科将疑难重症的诊治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己任,在国内率先开展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与融合技术、颈椎病后路“双开门”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技术、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胸腰椎侧前方内固定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技术、脊柱肿瘤的术前穿刺活检术、全脊椎切除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严重胸腰椎后凸的前方撑开+后方加压截骨矫形技术和寰枢椎脱位的前方松解+后方复位固定技术,较早开展的技术包括人工髋关节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以及关节打压植骨翻修技术。近些年骨科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3D打印个性化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与研发,以及3D打印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在国内形成影响力。张克、田华两位教授作为主要设计和研发团队成员全程参与了目前销量最大的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的研发过程,并已获得美国FDA认证,成为业界里程碑式成就。

2017年我们完成手术近9000台,门诊量近13万余人次,急诊患者2万余人次。医疗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医疗奖励多项,如疑难重症病案一等奖,优秀病案一等奖,优秀青年医师奖,医疗管理奖等。

教学方面,骨科注重培养人才,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理念,教书育人。在过去10年中,骨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学集体奖,党耕町教授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刘忠军教授获得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刘忠军和刘晓光教授还先后获得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教等,还有多位教授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多位青年教师获得各级别教学比赛奖励,周非非医师代表北京大学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特等奖。

科研方面,骨科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北京市科委项目基金、国家985项目基金等科研项目近30项。迄今骨科共发表科学论文70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编译或编著骨科专著十余部。2011年“脊柱肿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 年“胸椎管狭窄症关键诊疗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骨科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其走向世界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骨科就敞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开始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往。此后,多次举办全国或国际讲习班或学术研讨会,逐渐形成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2001年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在北医三院建立脊柱外科培训中心,标志着骨科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跨入新阶段。

在国际重要学术交流会议上,越来越多的骨科人成为大会演讲者或讲师团成员,逐渐靠近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央。骨科医生已经有十几人次作为讲师团成员在台湾、香港、澳门等海外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捷克、瑞士等国外地区进行讲学。在骨科医生继续被派遣出国深造的同时,自英国、美国、日本的学者前来骨科进行访问学习,其中美国哈佛麻省总医院,日本脊柱外科学会及其他国外学术团体每年派医生到骨科进行专项交流。

科室文化“求大同、存小异”

在六十年来共同工作和进取的过程中,骨科医护人员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协作,求大同、存小异”的和谐氛围。骨科注重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义诊、走访、捐款造林治沙等公益活动,以及组织“红色旅游”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党团活动增强了科室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通过组织参加医院的文艺演出和运动会等活动,增加了大家交往和沟通的机会,活跃了科室文化气氛。在上述活动中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更进一步增加了骨科医务人员对自己科室的自豪感和主人公意识。骨科党支部先后三次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多名党员获校级、院级优秀党员。骨科分工会获得“北京大学模范职工小家”。

“骨科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骨科还是一个对医院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科。杨克勤教授、蔡钦林教授、党耕町教授、陈仲强教授、刘晓光教授都曾担任北医三院院长、副院长。刘晓光教授目前担任医学部副主任,宋纯理教授为三院科研副院长,周方教授担任延庆区医院院长。此外,刘忠军教授担任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陈仲强教授担任第十至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国家的历次重大事件中,如2008年奥运会;2008 年汶川地震,2011 年青海玉树的地震,2013 年雅安的地震中,骨科人都第一时间站在保障、赈灾工作的最前线,救死扶伤,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也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

历经六十载,骨科已经走向成熟。老一代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为学科建立丰功伟绩。新一代继往开来,不辱使命,正在将前辈精神发扬光大。骨科人的理念:厚德仁术,求是拓新。骨科人的愿望:患者高度信任,同行高度认可,社会高度赞誉。骨科人的目标: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多年以来,北医三院医疗服务量和效率始终居于北京市前列,现有床位2300余张。2024年服务门急诊患者超过550万人次,服务住院患者18万余人次,年均手术11万余例,平均住院日为4.3天,居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3月,北医三院入选全国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医三院连续六年获得了A++。北医三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作为多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医三院脊柱外科为国内最强学科;生殖医学中心治疗方法最全面,规模为国际最大中心之一,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角膜移植、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方面居国内第一方阵;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病人康复治疗、心血管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学科强院”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目前,医院拥有27个(35批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骨科(三次获批)、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三次获批)、妇产科(两次获批,“十二五”期间妇科、产科分别获批)、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两次获批)、神经内科(两次获批)、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两次获批)、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治疗专业)、急诊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血液内科。此外,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危重医学科、临床流行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感染疾病科、中医妇科、生殖医学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临床医技科室获批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分别是国家产科专业和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生殖医学科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组长单位。医院入选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名单。生殖医学科、运动医学科、中医科成功获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单位。2024年,医院获批4个新遴选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北医三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举措,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加强MDT和罕见病全程管理,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周末门诊、晚间门诊服务更多患者,无痛医院建设持续推进,完善门诊综合预约平台,拓展优化特需医疗、国际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线上线下为患者构建安全、便捷、智慧的数字化医院新体验。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七级评审与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四级评审。互联网医院功能持续完善,截至2024年底,注册用户达230余万,互联网诊疗及咨询累计服务近70万人次。作为北京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医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德育为先,促全面发展。医院成立教育教学中心,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北医三院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相关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神经内科团队荣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医院每年承担近700名本科生、700余名研究生、近600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近2000名进修医师/护师的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承担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本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全院设有31个博士学位培养点,33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拥有20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3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医三院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国自然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地方医院首位,乔杰院士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年来,北医三院多项重大举措接连落地,激发医学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2019年,成立医学创新研究院,并牵头组建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024年,北医三院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产业开发研究院正式启用。医院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了院-校联合新模式,持续推进院-企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北医三院现拥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2024年,胃肠肿瘤医-X 协同创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肾代谢与免疫炎症创新药械临床评价获批,医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北医三院深入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路径,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医疗联合体综合评价前列。12个跨区域专科医联体及海淀中东部综合医联体,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第二门诊部、中央党校院区、机场院区、北方院区垂直管理,同质化管理落地见效。北医三院托管海淀、延庆两家区属医院,助力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托管延安市中医医院,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以“国家队”的责任担当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从雪域高原到非洲大陆,从地震灾区到抗疫前线,三院人以实际行动书写医者大爱。2020年以来,北医三院人先后驰援武汉、长春、拉萨等地,进行医疗支援。137名医护人员组成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北医三院本部共派出5支队伍近200人,为北京冬(残)奥会三赛区提供医疗保障。北医三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荣获“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医院持续开展援藏、援疆、巡回医疗、医疗帮扶。十年间,10批61人次参加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在雪域高原接力帮扶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9批共计17名援疆干部陆续赴疆,扎实推进援疆工作。北医三院国家巡回医疗队73位三院专家足迹遍布西藏自治区、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26家医院。近五年来,医院累计派出200余人次支持山西省大宁县医院等医疗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型医院、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荣誉见证历史,奋斗开创未来。北医三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时代,抓住新机遇,积极进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建设,为实现北医三院“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北医三院人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力量!(数据更新至:2025.3)
医院官网 https://www.puh3.net.cn/
第二门诊部 中央党校院区 院本部 机场院区 北方院区
推荐阅读
蹲马步为什么两腿发抖
2025-06-30 11:32:25
蹲马步为什么两腿发抖
已生男宝的孕晚期的症状有哪些
2025-07-04 13:26:27
已生男宝的孕晚期的症状有哪些
肾上腺肿瘤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
2025-07-04 08:45:45
肾上腺肿瘤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
慢性咽炎引起咳嗽怎么缓解​
2025-06-30 14:20:10
慢性咽炎引起咳嗽怎么缓解​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