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创伤骨科

创伤骨科(骨科),创建于1958年,在杨克勤教授、张之虎教授、党耕町教授、刘忠军教授、李危石教授五代科主任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学术地位居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创新团队”称号,2019年获批建设“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中位列骨外科学第三名。

回顾创伤骨科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创伤骨科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目前,创伤骨科设有8个病区,共272张床位,病床使用率在95%以上。共有专科医生75名,其中主任医师32名,副主任医师16名,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15名,5人从事过博士后研究经历,80%以上医师获博士学位。2022年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年手术量14000余台,门急诊量20万人次,病例组合指数(CMI)2.20,全科平均住院日5.67天,在医疗效率、医疗安全与疑难程度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世纪50年代末,首任科主任杨克勤教授带领创伤骨科率先在国内开展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60年代初完成国内首例针刺麻醉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到了70年代,对骨关节病和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1972年完成第一例腰椎骨巨细胞瘤全椎切除术,并于1975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颈椎病》专著。

20世纪80年代,在第二任科主任张之虎教授的带领下,全科继续在创伤骨科各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并与国际接轨,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进行了多项人工髋关节假体的自主研发,是国内少数率先开展该工作的中心之一。1985年张之虎教授完成全国首例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1986年蔡钦林教授完成国内首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同期,创伤骨科在国内首先系统论述了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并率先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本病。

20世纪90年代,创伤骨科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第三任科主任党耕町教授率先将创伤骨科划分为颈椎、腰椎、脊柱、关节、创伤、颅椎六个专业组,深入开展相关诊治与研究,学科规模进一步扩大。1992年创伤骨科采用自主研发的假体进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和髌股关节置换术。1999年至2003年间,有关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分别荣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21世纪,创伤骨科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实力更加强大。第四任科主任刘忠军教授带领创伤骨科奋发前行,以专业组建设确定学科发展目标,为创伤骨科临床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创伤骨科团队完成了新老交替,李危石教授担任第五任科主任。李危石教授根据新形势全面发展学科建设,结合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将原有的六个专业组重新规划为脊柱、关节和创伤三个亚专科,并于2021年成立脊柱畸形专业组,与颅椎组、颈椎组、腰椎组、脊柱组共同支撑脊柱亚专科的全面发展。

目前,创伤骨科在脊柱退变、脊柱肿瘤、脊柱畸形、脊柱与四肢创伤、老年性骨关节病及关节软骨与韧带损伤等疾病的诊疗与研究领域迅猛发展。2002年“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陈仲强教授带领腰椎组在胸腰椎严重后凸畸形与胸椎管狭窄症的关键诊断和外科治疗方面深入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北京市科委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型科技成果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5年,刘晓光教授首创“涵洞塌陷法”360度胸脊髓环形减压术。王超教授带领颅椎组累计完成寰枢椎手术4000余台,创伤骨科成为全球最大的寰枢椎疾病诊疗中心。孙宇教授带领颈椎组在颈椎后路手术技术改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长期随访观察以及颈椎严重畸形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2014年刘忠军教授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打印的人工定制枢椎治疗脊柱肿瘤,研发的3D打印产品获得CFDA注册认证,推动了我国创伤骨科3D打印产品临床应用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李危石教授提出了生物力学适配型椎间融合器的概念,研发出国际首款3D打印类骨小梁结构生物力学适配的腰椎椎间融合器,并率先应用于临床。李危石教授还提出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拟合关系与个性化治疗策略,为重建国人躯干整体矢状位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提出基于腰椎椎体CT值的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发现了椎体CT值在脆性椎体骨折风险评估中的重要价值,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椎体CT值的骨质疏症严重程度的分级,与此同时带领多学科团队率先研发出了全球首例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系统。

2018年,由田华教授团队开发的“国产单髁置换系统的研发与推广”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医学转化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田华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VisualTreatmentSolution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VTS)作为首款国产关节置换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填补了业界空白。

2022年3月,受国家卫健委委托、田华教授牵头组织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操作规范(2022年版)》正式颁布实施。周方教授提出的髋关节骨折新分型和研究成果,对各型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田耘教授针对肩胛骨骨折手术显露困难的难题,与吉林大学吴丹凯教授共同合作探索,在全球首次提出腋窝腋后线入路显露肩胛骨前缘骨折的理念,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使更多患者得到更佳的治疗结果。田耘教授创新性采用3D打印微孔钛合金假体治疗四肢骨大段骨缺损,并在3D打印修复治疗慢性骨髓炎领域和骨缺损治疗的TCBridge认证方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突破性的工作。

过去5年以来,创伤骨科在研发和人才建设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创伤骨科现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科研项目73项,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2项。迄今共发表科学论文近千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99篇,编译或编著创伤骨科专著10余部。

2019年李危石教授带领团队获批建设“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李危石教授先后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依托中心平台,创伤骨科团队已陆续开展围绕“退变性脊柱疾病”、“脊柱机器人”、“智能化人工关节置换”、“骨髓炎大段骨缺损修复”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且产生了系列的研究成果,部分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佳绩。

李危石教授团队的“骨科修复与替代新材料技术系列成果”完成2670万元的转化;刘忠军教授团队的“3D打印脊柱、关节系列产品与技术”转化金额1000万元;田华教授团队合作的“骨科关节外科数字化技术系列成果”完成转化1000万元;田耘教授团队“一种生物粘接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完成330万元的转化;韦峰教授团队“颈椎肿瘤手术治疗器械研发相关专利”转化金额180万元,总计转化金额达5180万元。人才培养方面,创伤骨科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理念,教书育人,建科以来累计培养2243位进修医师,遍布全国32个省市及自治区,其中536位任科室主任,45位任院长,1名任校长,为多个地区的创伤骨科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创伤骨科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国内创伤骨科事业与国际接轨,其发展过程也是走向世界的过程。

1980年杨克勤教授与张之虎教授邀请美国创伤骨科协会AOA高级学术代表团访华,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外国创伤骨科专家团体首次访华交流。

1995年创伤骨科首届全膝关节置换学习班顺利举办,成为最早推广规范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中心之一。

2001年国际脊柱学会AOSpine在医院建立国内第一个脊柱外科培训中心,标志着创伤骨科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跨入新阶段。

2003年党耕町教授任国际脊柱学会AOSpine亚太地区理事会理事、中国区主席。此后,陈仲强教授、刘忠军教授、李危石教授分别依次担任国际脊柱学会AOSpine亚太地区理事会理事、中国区主席,极大促进了中国地区脊柱外科医师的培养和临床水平的提高。

2011年开始,创伤骨科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创伤骨科共同创立了“北大-哈佛国际脊柱外科高峰论坛”,现已成功举办10届。田耘教授作为国际创伤创伤骨科协会(IOTA)中国区主席,推动中国创伤创伤骨科与国际的接轨,选派年轻医生到国际顶尖医院学习交流,促进中国医生的国际化发展。

创伤骨科人对推动我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发展和推动创伤骨科相关学会或协会相关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杨克勤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981-1990);党耕町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1992-2000);陈仲强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0-2017);蔡钦林教授与刘忠军教授都曾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娄思权教授曾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危石教授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创伤骨科还有众多教授在不同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任职,为中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创伤骨科人的力量。

历经六十五载,创伤骨科前辈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为学科发展建立丰功伟绩;新一代继往开来、不辱使命,将前辈精神发扬光大。创伤骨科人正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的理念,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必将努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为推动我国创伤骨科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多年以来,北医三院医疗服务量和效率始终居于北京市前列,现有床位2300余张。2024年服务门急诊患者超过550万人次,服务住院患者18万余人次,年均手术11万余例,平均住院日为4.3天,居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3月,北医三院入选全国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北医三院连续六年获得了A++。北医三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作为多学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三甲综合医院。北医三院脊柱外科为国内最强学科;生殖医学中心治疗方法最全面,规模为国际最大中心之一,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最早、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角膜移植、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方面居国内第一方阵;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病人康复治疗、心血管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成绩突出;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学科强院”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目前,医院拥有27个(35批次)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骨科(三次获批)、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三次获批)、妇产科(两次获批,“十二五”期间妇科、产科分别获批)、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两次获批)、神经内科(两次获批)、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两次获批)、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治疗专业)、急诊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血液内科。此外,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危重医学科、临床流行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感染疾病科、中医妇科、生殖医学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临床医技科室获批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妇产科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科、康复医学科分别是国家产科专业和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生殖医学科为国家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管理专家组组长单位。医院入选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名单。生殖医学科、运动医学科、中医科成功获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单位。2024年,医院获批4个新遴选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北医三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举措,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加强MDT和罕见病全程管理,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周末门诊、晚间门诊服务更多患者,无痛医院建设持续推进,完善门诊综合预约平台,拓展优化特需医疗、国际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线上线下为患者构建安全、便捷、智慧的数字化医院新体验。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七级评审与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四级评审。互联网医院功能持续完善,截至2024年底,注册用户达230余万,互联网诊疗及咨询累计服务近70万人次。作为北京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医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德育为先,促全面发展。医院成立教育教学中心,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北医三院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相关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神经内科团队荣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医院每年承担近700名本科生、700余名研究生、近600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近2000名进修医师/护师的教学和培训管理工作;承担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本科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全院设有31个博士学位培养点,33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拥有20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3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医三院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国自然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地方医院首位,乔杰院士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年来,北医三院多项重大举措接连落地,激发医学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2019年,成立医学创新研究院,并牵头组建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024年,北医三院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产业开发研究院正式启用。医院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了院-校联合新模式,持续推进院-企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北医三院现拥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运动创伤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2024年,胃肠肿瘤医-X 协同创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肾代谢与免疫炎症创新药械临床评价获批,医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达到10个。北医三院深入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路径,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医疗联合体综合评价前列。12个跨区域专科医联体及海淀中东部综合医联体,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第二门诊部、中央党校院区、机场院区、北方院区垂直管理,同质化管理落地见效。北医三院托管海淀、延庆两家区属医院,助力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托管延安市中医医院,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北医三院崇礼院区、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医三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以“国家队”的责任担当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从雪域高原到非洲大陆,从地震灾区到抗疫前线,三院人以实际行动书写医者大爱。2020年以来,北医三院人先后驰援武汉、长春、拉萨等地,进行医疗支援。137名医护人员组成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2年,北医三院本部共派出5支队伍近200人,为北京冬(残)奥会三赛区提供医疗保障。北医三院、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荣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北医三院延庆医院荣获“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医院持续开展援藏、援疆、巡回医疗、医疗帮扶。十年间,10批61人次参加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在雪域高原接力帮扶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9批共计17名援疆干部陆续赴疆,扎实推进援疆工作。北医三院国家巡回医疗队73位三院专家足迹遍布西藏自治区、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26家医院。近五年来,医院累计派出200余人次支持山西省大宁县医院等医疗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型医院、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核心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荣誉见证历史,奋斗开创未来。北医三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时代,抓住新机遇,积极进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建设,为实现北医三院“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北医三院人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力量!(数据更新至:2025.3)
医院官网 https://www.puh3.net.cn/
第二门诊部 中央党校院区 院本部 机场院区 北方院区
推荐阅读
感冒喉咙痛打喷嚏流鼻涕吃什么药好
2025-06-29 15:17:00
感冒喉咙痛打喷嚏流鼻涕吃什么药好
如何去除鼻子上的凹陷疤
2025-07-01 18:20:31
如何去除鼻子上的凹陷疤
新生儿下巴抖是怎么回事
2025-06-29 14:42:41
新生儿下巴抖是怎么回事
眼眶蜂窝织炎该怎么治疗
2025-07-03 11:28:29
眼眶蜂窝织炎该怎么治疗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