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最初以内科呼吸组创建于1956年。在美国留学归来的汪敏刚教授带领下,首创支气管哮喘防治中心,除开展药物防治研究外,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哮喘过敏原的皮肤试验及特异性免疫治疗。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呼吸组就大范围开展了调查研究,确定了上海地区常见的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并建立了标准化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1979年起开展老慢支防治工作,担任上海老慢支临床组组长单位。同年在上海及附近地区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了有关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在该地区患病率以及发病因素方面的宝贵资料。首创“自身疫苗”,后称气管炎菌苗和核酪防治支气管哮喘,荣获了科技成果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支气管炎临床水平。1975年起,诸君龙教授担任呼吸科主任,正式建立亚专业齐全的综合呼吸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过敏原的皮肤试验及脱敏治疗;脱敏品种进一步扩大, 1983年承担了卫生部课题《制定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并负责起草诊断标准,1990年此标准经全国标准技术委员会讨论通过。1986年朱惠如副教授担任呼吸科主任, 1991年牵头成立了全院呼吸机的集中管理组,负责协助全院的呼吸相关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在当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水平。1999年,先后由陈小东教授、金先桥教授、张文宏教授担任过呼吸科主任2016年由李圣青教授担任呼吸科主任。进一步巩固了支气管哮喘防治和肺功能检查方面的优势,同时逐步完善了呼吸各亚专业建设。先后成立了中国肺癌联盟肺部小结节早期诊断分中心、肺血管病诊疗中心、慢性气道疾病防治中心、肺部疾病介入诊疗中心等。今天的华山医院呼吸科正在向综合型大呼吸科迈进!

呼吸科亚专业组介绍

肺小结节诊治分中心

目前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肺癌早期筛查与诊断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华山医院呼吸科作为中国肺癌联盟肺部小结节早期诊疗分中心之一,利用与国际同步的综合平台优势,联合胸心外科、放射科广泛开展高危人群的低剂量螺旋CT的肺癌筛查,专注于肺部微小结节(<5mm)、小结节(6-10mm)、结节(<3cm)和肿块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对高度可疑癌变患者必要时行PET-CT检查。建立了同步全球的小结节随访体系,使肺部结节诊断准确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联合全国领先的华山医院胸心外科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尽可能小的创伤下摘除病灶,并保留尽可能多的肺功能,真正做到肺小结节的精准与微创治疗。

同时,由于肺部小结仅有30%可能为肺癌,绝大部分可能是良性结节。部分为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或纤维增殖灶,尤其是肺部隐球菌感染,多表现为无症状的靠近胸膜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特别是单发结节,极易与早期肺癌混淆,而导致误诊而手术。我院皮肤科真菌室有华东地区开展最早、经验最丰富的“隐球菌乳胶凝集定性和定量试验”,10余年的经验显示,该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是肺部结节或阴影的必备检查项目,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误手术切除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患者的手术相关风险和费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肺小结节诊治团队

肺癌精准诊疗与多学科综合管理

肺癌精准诊疗与多学科综合管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提高中晚期肺癌患者总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最先进和有效的措施。华山医院呼吸科是最早开展肺癌组织活检小标本全外显子二代测序与ctDNA突变监测的医院之一,用于指导肺癌患者靶向药物筛选;率先建立肺癌患者的PDX-PDC模型,进行体外药物筛选,实现肺癌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最先开展肺癌组织的PD1与PDL1检测以及肿瘤突变负荷(TMB)检测,为肺癌免疫治疗的实施提供临床依据。上述精准治疗措施极大降低了高毒副反应的化疗使用率,为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低毒、高效的选择。我们同时建立了肺癌患者电子注册登记系统和肺癌生物样本库,极大地推动了肺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在广泛开展上述国际标准化的内科全程管理的基础上,科室依托华山医院国际一流的胸心外科、神经外科、射波刀中心、伽马刀中心和国内最早、经验最丰富的PET-CT中心和分子病理诊断中心,成立了多学科协作临床诊治平台,为此类患者提供全流程、国际标准化的多学科联合管理模式(MDT),使肺癌患者的诊疗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凸显了华山医院的综合平台优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肺癌精准诊疗与多学科综合管理团队

肺血管病诊疗

肺血管病包括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炎三大类疾病。其中10%的院内死亡是急性肺栓塞所致;WHO心功能Ⅲ/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未经治疗的生存期不超过半年;肺血管炎作为疑难少见病临床医生认知严重不足。从美国Mayo Clinic访学归来的李圣靑教授,领衔肺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率先在上海呼吸病研究所成立肺血管病研究室。在胸心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和超声医学科等科室协助下,建立了华山医院VTE电子预防体系;开通了肺栓塞诊治、收容绿色通道;开展了右心漂浮导管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等检查;开展了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和经皮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术等。通过一系列支撑技术的开展,使得肺血管病诊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肺血管病诊疗团队

呼吸慢病诊疗与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等呼吸慢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其中慢阻肺是我国继脑卒中与心血管病之后第三大死亡原因;流行病学统计我国有近3000万哮喘患者,慢阻肺与哮喘患病人数合计超过1亿人。科室依托复旦大学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组建了呼吸慢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团队,积极推进一流的呼吸慢病临床与研究平台建设,包括设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专病门诊;国际标准的电子化患者临床信息管理数据库;呼吸慢病生物样本库和呼吸生理与肺功能评估实验室。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做到“四早”策略:1.早期预防,广泛开展戒烟宣传和规范化的烟草戒断干预;2.早期诊断,对有症状患者广泛开展早期筛查;3.早期治疗,早期诊断的患者做到早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肺功能的减损速度;4.早期肺康复,对于中、晚期患者尽早开展肺部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尽可能减少患病率、减慢疾病进展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呼吸慢病诊疗与管理团队

呼吸生理与肺功能评估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肺功能室由诸君龙教授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科室目前拥有常规肺功能、体积描记测试、气道反应性测试、呼出气一氧化氮测试系统,可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肺弥散功能、气道阻力、体积描记、呼吸肌肌力检测、呼吸中枢功能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等项目,年检测量超过2万人次。为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未来拟开展心肺运动试验。肺功能室完备的检测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气道疾病的诊疗、手术风险评估、劳动力鉴定等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检测依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呼吸生理与肺功能团队

支气管镜介入诊疗

介入呼吸病学是一门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侵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和技术。介入呼吸病学已成为现代呼吸病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亚专科。科室支气管镜室拥有常规纤维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包括外周超声探头)、冷冻治疗仪、高频电氩气刀工作站等检查与治疗设备。常规开展普通气管镜检查、活检、刷检、肺泡灌洗术、经支气管肺活检术(TBLB)、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经支气管超声导引鞘引导的经支气管肺活检术(EBUS-GS)、经支气管镜热消融术、支气管镜下冷冻切除、电凝、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对于复杂的良恶性气道病变,常规开展全麻下的支气管镜活检、冷冻、电凝、良恶性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诊断阳性率和患者耐受性。EBUS-TBNA联合食管超声引导下的针吸活检技术(EUS-FNA)基本实现全纵膈淋巴结活检分期、纵膈病变的病理诊断等,对肺癌的诊断阳性率达95%以上。科室气管镜室的虚拟导航系统、快速现场评价系统(ROSE)与内科胸腔镜正在筹建中,将进一步提高呼吸内镜的综合诊疗水平。支气管镜活检组织在满足病理诊断要求的同时,将活检小标本进行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指导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建立肺癌患者的PDX-PDC模型,进行体外药物筛选,实现肺癌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建立肺癌生物样本库,为肺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搭建平台。科室支气管镜三、四级手术量以每年约200%的速率递增,已成为科室呼吸系统疾病精准诊疗的关键支撑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支气管镜介入诊疗团队

呼吸危重症

早在1991年起,呼吸科朱惠如主任即牵头成立了全院呼吸机管理组,负责协助全院的呼吸相关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在当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水平。后来,凭借自己深厚的呼吸科专业特长和临床经验,张斯为教授一直带领全科担负全院呼吸相关疑难与危重症的会诊工作,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此类患者的生命安全。

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模式与方式的迅速变化,各类危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对呼吸危重病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常规的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方兴未艾,为极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呼吸支持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呼吸科的综合救治水平。科室整合各方力量,成立呼吸危重症临床专业团队,广泛开展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常规(与保护性)肺泡灌洗技术、无创与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技术、无创与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床旁超声肺、心脏和血流动力学评估技术。不仅保障了呼吸科自身的诊疗安全,同时为其他兄弟科室的医疗安全,尤其是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真正做到支持和保障全院危重症患者安全呼吸。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呼吸危重症诊疗团队

鼾症与肺康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又称“鼾症”,俗称“打呼噜”,主要特征是夜间反复出现气道阻塞而导致呼吸暂停的发生,并伴随夜间机体反复缺氧,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鼾症与肺康复诊疗团队借助同步全球的物联网技术和理念,为睡眠呼吸障碍相关疾病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提供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多学科(呼吸、神经、精神)治疗与长期跟踪随访等一体化服务,包括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筛查服务,家庭便携式监测仪诊断服务,多导睡眠仪精准诊断与病情评估,最佳无创正压呼吸机的选择与压力滴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最佳无创正压呼吸机压力滴定服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长期管理服务。对于多种原因所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提供家庭氧疗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包括持续气道正压(CPAP)、双水平正压(biPAP)和自动滴定正压(A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同时,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呼衰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肺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肺功能和改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鼾症与肺康复诊疗团队

呼吸慢病门诊

为了提高呼吸慢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科室专门开设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专病门诊。具体诊疗范围包括: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戒烟专病门诊: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全程管理与随访,提供烟草依赖患者的烟草成瘾戒断咨询与治疗服务;②支气管哮喘专病门诊:为哮喘患者提供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全程管理与随访;③肺小结节与肺血管病专病门诊:提供肺小结节患者的规范化随访与精准诊断服务,提供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全程用药指导与管理;④鼾症与肺康复专病门诊:为打鼾患者、慢性缺氧与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的呼吸支持与肺康复提供全方位服务。呼吸慢病门诊极大地提高了华山医院呼吸慢病的管理水平,配套建立的慢病注册登记平台不仅方便了患者的随访,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大数据。

教学与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是内科学(呼吸病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名。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的内科学、诊断学教学任务。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4名。华山医院是上海最早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呼吸科积极参与内科培训基地的带教与考核工作,平均每年培养与带教200余名内科基地培训学员。华山医院呼吸科入选最早一批呼吸专科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专科基地学员4名,并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专科培训指导和呼吸临床研究。华山医院呼吸科每年吸引大量来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疑难、危重呼吸病患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因此每年吸引了很多进修医师来华山医院呼吸科学习与交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博士生导师

研究团队

临床研究:华山医院呼吸科是复旦大学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慢阻肺研究的重要成员,是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之一。科室十分重视基于临床患者的疾病诊疗研究,先后组建了不同亚专业方向的临床研究团队。建立了国际标准的、信息全面、永久保存和实时调阅检索的患者生物样本库,为临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同时建立了信息全面的患者临床信息数据库和呼吸慢病管理云平台,极大提高了呼吸慢病的临床研究效率。肺癌多学科联合诊治团队和临床药理基地等平台建设,为转化医学研究搭建桥梁。

基础研究:在学术带头人李圣青教授领导下,华山医院呼吸科以华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为依托,联合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代谢与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成立了呼吸疾病基础研究团队。目前拥有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客座教授,正高职称者5名,副高职称者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主要研究方向:呼吸慢病发病机制与微生物组学研究;肺癌驱动基因与靶向耐药研究;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与靶向药物研发。目前已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面上项目资助,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分课题1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3项和上海市科委重点研究课题2项。发表呼吸慢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和肺癌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6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1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

医院信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医院,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单位,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家通过JCI认证的部属公立医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医院有总院、东院、北院、西院(在建)共四个院区,核定床位2692张,拥有临床科室和专业40个。2016年门急诊量逾430万人次(全国及世界各地患者占一半以上),出院病人9万余人次,手术6万余人次。拥有职工4000余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专家500人,拥有院士3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青5名、“973”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4名;国家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委或副主委37名、上海市级主任或副主任委员62名,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著名专家云集。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0个——神经外科、手外科、神经病学、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外科、肾病科、心血管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普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骨科、护理专科、检验科、重点实验室(手外科)、重点实验室(抗生素)、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手外科、神经内科、中医专业(肺病)、皮肤科、泌尿外科、肾病科、外科、消化科、肿瘤科、感染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医学影像科;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老年疾病;卫生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抗生素临床药理、手功能重建、周围神经显微外科;上海市临床质控中心7个——临床药事、神经内科、皮肤科、激光治疗、核医学、职业病诊断、神经外科;设有1个WHO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3个卫生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中心近20个。医院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除购置一般的诊疗设备外,还引进不少国际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如高清PET/CT、3.0术中磁共振、射波刀、伽马刀、256排CT、SPECT、DSA、电子束成像系统(EBIS)、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氨气刀、超声刀、X-刀、震波碎石机、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使华山医院医疗设备达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26个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全覆盖;120余名博士生导师、150余名硕士生导师,近三年培养硕博生近600余人,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每年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近110项,招收学员及进修生近600人。科研力量雄厚,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33项、“973”首席4项、“863”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部市级以上项目480余项,发表论文2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6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10余项。二十世纪初华山医院与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缔结为姐妹医院,成为哈佛医学院在世界上的第15家联合医院。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和医生在华山医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医院通过遴选,派出年轻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赴哈佛接受培训。此外,医院还与Mayo Clinic、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维也纳医科大学、南加州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引进国际最高水准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医院的实力与品牌。在打造国际化精品医院的同时,医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华山”在2014年亚信峰会、2012伦敦奥运会、F1中国大奖赛、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短道速滑世锦赛、NBA季前赛、V8房车、MOTOGP、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2010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大型活动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等重要外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各级领导与国际相关运动协会官员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华山医院前身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由中国红十字会发起人沈敦和先生负责筹资建造,现为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自建院以来,华山医院始终高举红十字旗帜,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铭刻在百年的发展轨迹上。特别是近年来,医院的救援队伍先后在汶川地震救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最高荣誉),世博医疗保障(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参与世博先进集体”称号),菲律宾地震救援(建国以后第一次国际红十字救援),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特别支持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中国红十字会三支国家级救援队挂靠单位之一),救助贫困患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公益属性突出,社会效益显著。医院注重内涵质量建设,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全体华山人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扬“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沿着公益性方向积极投身新一轮医改,坚持内涵建设与品牌拓展并重,向着国际化精品医院的目标大步奋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第二冠名:上海国际医院)坐落在上海浦东金桥地区,毗邻碧云国际社区,距浦东国际机场25公里,周边交通发达,多座浦江大桥和数条越江隧道直通中心城区,于2006年4月28日正式开业。华山东院占地近50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除了拥有Cyberknife等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外,DSA、MRI、CT、彩色多普勒等医疗设施也一应俱全。拥有住院床位200余张,监护室床位40张,诊疗科目设有皮肤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射波刀治疗中心、普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运动医学科、感染科、心内科、呼吸科、中西医结合科、整形外科、静脉导管护理、妇科、普外科、疼痛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学科,并开设健康管理中心和名医工作室及国际部等;2010年8月始与和睦家合作开设的国际门诊有:全科、儿科、妇科、内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皮肤科、消化科、心理科。东院作为碧云国际社区的配套医疗机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碧云国际社区及周边外籍人士的就医问题,是一所以特需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国有公立医院,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名医工作室专家预约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作为上海市政府“5+3+1”医疗服务实事工程,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是上海北部城郊居民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华山北院坐落于宝山顾村地区,占地98490m2,核定床位600张,编制职工800名。设有内、外、妇、儿、中等临床与医技科室共38个。医院全新配置了MRI、CT、DSA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医疗质量、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传承母院特色,华山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感染科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均在北院开设,且学科骨干、管理团队均由母院派遣。此外,还引进了资深妇产科团队、加入“复旦儿科医联体”,完善了学科设置与布局。华山北院作为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在医院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总会计师派遣制;执行药品“零加成”,实现医药分开;建章立制,以定期耗材点评、推行试剂管理平台等做好成本控制;与母院视频交班,各类质控管理与华山同步进行;移动医疗、护理工作站全面应用;急诊、ICU一体化管理、推进急诊分级分诊制度;通过适当延长门诊医生的接诊时间,以诊间预约、APP掌上医院等方式完善全预约制度等服务流程的改进,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使郊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大大缓解了上海市西北地区三级医院紧缺的现状,为完善市、区医疗卫生布局做出了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临床医学中心(西院)选址于虹桥国际交通枢纽,出入上海的民航、铁路、轨交、客运均汇聚于此,是连接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和一千多个小城镇的交通要冲。西院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3万m2,建筑主体由门诊、急诊急救、医技、住院、科研办公五部分组成,拟形成影像检验中心、放化疗中心、手术中心、康复中心、信息中心五大功能区块,配套国际先进的诊疗设备。设总床位数800张。西院的建成,不仅将有助于满足周边居民的就医需求、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患者,更可以在公益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将华山医院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标志性医院,从而彰显部属医院的实力,体现医疗国家队的作用。
总院 浦东院区 江苏路分部 虹桥院区 伽玛分院
推荐阅读
死精症都有哪些症状
2025-09-05 08:21:42
死精症都有哪些症状
导致丙肝肝炎的原因是什么
2025-09-02 08:38:36
导致丙肝肝炎的原因是什么
引产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做手术吗
2025-09-04 10:26:45
引产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做手术吗
化疗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2025-09-03 08:43:13
化疗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