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脊柱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于上世纪30年代由任廷桂教授和李鸿儒教授共同创建。经过历任主任(李鸿儒教授、周公南教授、蒋知节教授、张志玉教授、黄煌渊教授)的不懈努力,华山骨科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开拓和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骨科就开始开展脊柱结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196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颈椎置换术获得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970年开始开展颈椎前路手术和脊柱骨折的前路减压治疗,80年代开展脊柱侧弯手术矫形治疗。华山骨科于上世纪60年代先后参与重庆医学院和新疆医学院骨科的创建,上世纪80年代衍生出独立的华山手外科。进入新千年后,在科室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带领下,华山骨科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

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以及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候任主委所在单位,华山骨科在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全科现有员工3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

华山骨科现分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足踝外科和创伤骨科四个亚专业组,医疗服务范围既包括骨科各类疾病的常规诊治,又涵盖骨骼运动系统的各类严重畸形及肿瘤性疾病的系统治疗。逐渐形成了以脊柱退变性疾病规范化与微创化诊疗、髋膝肩肘关节置换、足踝部严重畸形矫正、四肢复杂骨折处理为代表的临床特色诊疗技术。

目前年门急诊诊治各类骨科疾病患者近70000人次,年手术量近3000台。除完成日常的医疗工作外,华山骨科长期以来还承担着医疗援非,新疆、云南、贵州等西部偏远省份的医疗对口支援任务,以及大量的赛事医疗保障任务(包括“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花样滑冰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等。

近年来,华山骨科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研究目的、立足于现阶段国人骨科疾患的实际特点,紧紧依托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先后在脊柱、四肢关节、足踝等部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同时,积极开展“医工结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着重于骨科相关疾病的基因筛查与诊断、运动系统功能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数十项,并先后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卫生部专项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重大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达千万元。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为业内同道所认可。

华山骨科不仅注重自身发展,同时努力为全国骨科临床医师打造一个医学继续教育的平台。在学校及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骨科先后成立了“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和“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一流的硬件基础设施、全面系统的课程内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同道。

现“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每年举办近20期,培训的临床骨科专科医师平均每年近450人次;课程内容涵盖脊柱、创伤、关节、足踝等各亚专科领域。

华山骨科不仅建立了一个设施一流的研究培训中心,打造了一支专业而成熟的培训团队,形成了一套紧扣临床的系列培训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注重临床、注重技能”的培训理念,让众多的临床专科医生真正地提高了手术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民众,并为当前完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上述成绩的取得,不仅得到了业界同道的认可,同时也受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术团体以及其他医疗相关单位的青睐。近年来,华山骨科先后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继续教育合作项目。特别是与美国MayoClinic合作,举办面向中美骨科医师的“HUASHAN-MAYO脊柱论坛”、“HUASHAN-MAYO肩肘论坛”等课程。

其中,“HUASHAN-MAYO脊柱论坛”更是成为首个跨国中美联合长期培训项目,得到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ME)认可,参加课程培训的国内学员除获得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外,同时可获得ACCME在国内首家颁发的培训证书与医学继续教育学分。

截至2014年底,“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已开办整整十年,期间共培训了全国近4500名临床骨科医生。十年的努力与探索,使华山骨科临床专科培训模式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

特别是在“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开办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对骨科团队十年的努力也表示了肯定与鼓励,并对华山骨科在医学继续教育事业中所获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华山骨科举办的骨科应用解剖培训课程,重在临床、重在操作,为临床医生的培训特别是骨科医生的专科培训,积淀了成功的经验,对整个医学高等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

亚专科特色:

【脊柱外科】

基本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已开展脊柱相关手术,是全国最早开展此类手术、并成立脊柱专业组的科室之一。

作为华山骨科的传统特色专科,脊柱外科既往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1958年开始开展脊柱结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196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颈椎置换术获得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970年开始开展颈椎前路手术和脊柱骨折的前路减压治疗,80年代开展脊柱侧弯手术矫形治疗。

近年来,在科室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带领下,脊柱外科在医、教、研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发展,已成为拥有优秀学科团队、在国内外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专科,并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Clinic)等国际一流院校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临床、科研和教育培训等合作关系。

脊柱外科目前拥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2名。

临床工作:

脊柱外科自成立以来,常规开展各类脊柱疾病的手术与综合治疗。理念上,倡导脊柱疾病临床诊疗规范化、手术操作微创化,始终以不断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为临床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术中导航、肌电监护以及手术技术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拥有业内一流的手术安全性。

目前主要开展的特色项目包括:

(1)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肌间隙微创入路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各类通道辅助下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孔镜下微创髓核摘除术、腰椎斜向微创椎体间融合术(OLIF)、腰椎侧方微创椎体间融合术(XLIF/DLIF)等技术。

(2)颈椎退变性病的规范化诊治: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颈椎hybird技术、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等。

(3)脊柱占位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综合诊治:肿瘤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以及各类手术干预措施,包括腹膜外入路、侧方入路、后方入路病灶清除重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的结构功能重建等。

(4)青少年脊柱侧弯、成人退变性侧弯、半椎体、椎体分节不全畸形、脊柱后凸畸形、上颈椎寰枢椎半脱位,以及侏儒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特殊脊柱疾患的治疗。

(5)此外,还包括平山病、脊柱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等脊柱、脊髓疾患的外科治疗。目前我院脊柱外科临床诊疗范畴已涵盖脊柱所有疾患,开展的脊柱手术技术同步于国际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情况:

脊柱外科科研工作在立足于脊柱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始终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脊柱退变性疾病为主要研究载体,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诸多科研项目的资助,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阶段,研究内容逐渐延伸至脊柱脊髓多模式影像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以及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脊柱器械与内置物的研发等领域,有望取得更为显著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脊柱外科在平山病发病机制与临床病情量化评估、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与干预、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及动物模型的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

脊柱外科目前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400万元。每年发表SCI收录期刊及国内权威期刊论文数十篇;组织编写的《脊柱应用解剖图谱》,以其原创性及新颖性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专科培训:

2004年10月,由我院脊柱外科牵头创建了复旦大学第一个临床与培训中心——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下设有“脊柱应用解剖实验室”,同期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第一届“脊柱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学习班”,受到了参与医师的一致好评与认可。由此逐步形成了“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并建立了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临床医师解剖培训平台——“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

现已培训国内脊柱外科医生2000余人次,并为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培训。设施一流的培训空间、稳定而成熟的培训团队、紧扣临床实际的课程安排,以及“注重临床、注重技能”的培训理念,不仅受到了国内外骨科同道的肯定与认可,也受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术团体以及其他医疗相关单位的青睐。

近年来,先后与美国MayoClinic、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Medtronic、Johnson&Johnson等脊柱外科领域知名单位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脊柱外科继续教育项目的合作。其中与MayoClinic定期合作举办面向中美两国脊柱外科医生的“HUASHAN-MAYO脊柱论坛”,该课程获得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ME)认可,并颁发ACCME培训证书与教育学分;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合作开展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培训课程,深获广大脊柱外科同道的赞誉。

专家团队:

姜建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吕飞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马晓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夏新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王立勋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关节外科】

基本概况:

关节外科,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黄煌渊教授率先在国内引进关节镜技术,并在国内较早开展关节外科的微创治疗以及国产人工关节置换。

90年代初开始,应用进口人工髋、膝关节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周围肿瘤、关节陈旧性结核等病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已开展各类关节镜下手术。同时全面开展各种关节手术,涉及髋、膝、肩、肘等关节置换和成形术。现关节外科每年关节置换手术量300余台,关节镜下手术量400余台,并逐年增加。

2003年,关节外科与交通大学合作,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定制人工髋臼治疗一例髋臼恶性肿瘤病人,使病人避免了截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肢体功能,也为关节周围复杂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近年来,针对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进行了围手术期“鸡尾酒疗法”的镇痛方法,使病人术前痛阈提高、术后伤口疼痛大幅度减轻,患者能尽早地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微创手术治疗关节置换的推广,关节外科自2001年起采用微创单切口、微创双切口、OCM入路等微创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结合围手术期镇痛疗法,使病人可以早期下床行走,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除此之外,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也是关节外科特色之一,关节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始使用髓芯减压结合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2014年开展的第一台SUPERPATHS入路下的微创关节置换术,为华东地区首例。

临床工作:

骨科关节外科的临床特色在于关节及周围疾病的诊治,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关节运动损伤及四肢骨与软组织肿瘤等。

主要开展手术包括: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髋膝关节翻修、微创髋膝关节置换、表面髋关节置换和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半月板修补、软骨成形、微骨折、韧带修补、韧带重建等关节镜微创手术;股骨头坏死保头手术、肿瘤穿刺和切开活检、良恶性肿瘤切除和重建、截骨矫形和功能重建等。

科研情况:

关节外科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国内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完成课题包括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分子标志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与推广》(编号201202008)的子课题《关节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和应用》(编号201202008-04)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钽棒植入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的风险评估以及植入位置对其疗效的影响》(11411950403)1项,863攻关计划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和重要疾病相关基因SNPs及其单型分析的应用》(编号200213A711A10)的子课题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标准和阶梯化治疗方案研究》(08411950400)各1项。

目前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miR-192和miR-377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性骨关节炎发生的机制研究》、上海市卫计委面上项目《复合去甲斑蝥素-壳聚糖(NCTD-CTS)生物陶瓷对预防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探索》。

教学情况:

关节外科承担了一年一次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人工关节新技术及应用解剖学习班》,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十期。同时,关节外科还累计开展其它各类人工关节学习班十余次,获得广泛好评。

专家团队:

夏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王思群,主任医师。

魏亦兵,副主任医师。

吴建国,主治医师。

陈飞雁,副主任医师。

黄钢勇,副主任医师。

【足踝外科】

基本概况:

足踝外科,在前院长李鸿儒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足踝外科专科。经蒋知节、顾湘杰等前辈教授及后辈同道的不懈努力,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具盛名的足踝外科中心之一。2010年4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落户华山医院,成为我国足踝外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基地。

足踝外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临床工作:

由于常年的足踝解剖研究与手术技术培训,形成了精细化和个体化的临床特色,发明并改良了多项适合国人特点的治疗方法。致力于所有足踝外科疾病的诊治,包括:

1)足踝部畸形:拇外翻、马蹄足、平足症以及骨骼神经肌肉病变导致的足踝部畸形。

2)急慢性足踝部创伤与运动损伤:踝关节骨折、足部骨折、踝关节骨软骨损伤、足踝部肌肉韧带损伤以及各类踝关节不稳等。

3)足踝部肿瘤、炎症等病变。

开设专科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与外宾预约门诊,并附设支具室,可以进行足踝部个性化支具的定制。

科研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足踝外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与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ayoClinic、Salford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等均有密切科研合作,着重于足踝解剖与手术技术改良、足踝功能解剖与生物力学、足踝相关内固定或假体改良设计等方面,国内外发表文章百余篇,参加专著编写、编译10余部,获得专利3项。

2014年,由马昕教授领衔的科研项目《拇外翻三维畸形及生物力学及其在临床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荣获了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每年接受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10余名。

为了积极推动我国足踝外科事业的发展以及针对足踝外科医师的进一步培训,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并成为我国足踝外科学术发展史上的经典会议;2010年5月举办的“首届两岸四地足踝外科学术会议”,为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足踝外科医师构建一座专业交流的平台,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肯定。

除此之外,依托“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每年举办的“足踝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学习班”,受到了全国足踝外科医师的关注,十年来共培训足踝专科医生500余人次。

专家团队:

马昕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

王旭,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加张,博士,副主任医师。

张超,博士,主治医师。

【创伤骨科】

基本概况:

创伤骨科,是骨科的基础学科,自建院以来,每年接诊来自上海市以及全国各地的大量病人,病种齐全,如各种骨折、骨不连、骨缺损、脊髓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断肢再植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伤骨科专业一直是创伤骨科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对象,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研究生导师2名。

临床工作:

对于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复杂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骨折愈合障碍、骨折创伤后遗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软组织创伤修复等进行救治和研究。

主要开展的临床特色有:肩关节置换、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开放Latarjet手术、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严重肘关节骨折脱位、一期行隐匿性不稳定型肘关节脱位修复、严重肘关节畸形截骨矫形合并严重神经损伤的骨折及骨不连治疗、肘关节僵硬松解术、DURJ损伤修复、经皮微创治疗骨盆骨折,后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陈旧性膝关节不稳的再平衡、截骨矫形环形外固定支架纠正下肢严重内外翻畸形,以及不劈肌肉后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等。

科研情况:

50年代自己研制的二刃钉、V形钉应用临床,克服了当时内固定材料缺乏的困难,70年代参加了国产梅花钉的研制并应用于临床,80年代研制硅胶内固定,已在临床上应用。80年代科研课题主要有“骨折愈合的研究”、“骨折内固定方法的研究”。90年代随着CT、MRI等先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对隐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复杂骨折的分型进行研究。

此后,应用肌电图技术对神经损伤的定位、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主要进行下述研究:合并脑外伤患者的骨折愈合加速机制的。针对脑外伤合并骨折的患者骨痂形成快且很丰富的问题,得到了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的支持。

生物玻璃对活性蛋白的缓释及其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研究,开发了新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并为骨愈合障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相关的理论依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研究基金的资助。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制及促进愈合研究。

针对上海步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担,希冀在此方面有所突破。肘关节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及救治。首次提出尺骨鹰嘴截骨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情况:

每年举办国家级学习班——“肩关节周围骨折新理念及应用解剖学习班”和“骨盆骨折新理念及应用解剖学习班”。

专家团队:

陈文钧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导。

张权,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导。

汤超亮医师,主治医师。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教学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医院,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单位,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家通过JCI认证的部属公立医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医院有总院、东院、北院、西院(在建)共四个院区,核定床位2692张,拥有临床科室和专业40个。2016年门急诊量逾430万人次(全国及世界各地患者占一半以上),出院病人9万余人次,手术6万余人次。拥有职工4000余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专家500人,拥有院士3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青5名、“973”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4名;国家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委或副主委37名、上海市级主任或副主任委员62名,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著名专家云集。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0个——神经外科、手外科、神经病学、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外科、肾病科、心血管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普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骨科、护理专科、检验科、重点实验室(手外科)、重点实验室(抗生素)、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手外科、神经内科、中医专业(肺病)、皮肤科、泌尿外科、肾病科、外科、消化科、肿瘤科、感染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医学影像科;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老年疾病;卫生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抗生素临床药理、手功能重建、周围神经显微外科;上海市临床质控中心7个——临床药事、神经内科、皮肤科、激光治疗、核医学、职业病诊断、神经外科;设有1个WHO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3个卫生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中心近20个。医院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除购置一般的诊疗设备外,还引进不少国际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如高清PET/CT、3.0术中磁共振、射波刀、伽马刀、256排CT、SPECT、DSA、电子束成像系统(EBIS)、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氨气刀、超声刀、X-刀、震波碎石机、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使华山医院医疗设备达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26个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全覆盖;120余名博士生导师、150余名硕士生导师,近三年培养硕博生近600余人,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每年主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近110项,招收学员及进修生近600人。科研力量雄厚,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33项、“973”首席4项、“863”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项、部市级以上项目480余项,发表论文2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6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10余项。二十世纪初华山医院与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缔结为姐妹医院,成为哈佛医学院在世界上的第15家联合医院。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和医生在华山医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医院通过遴选,派出年轻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赴哈佛接受培训。此外,医院还与Mayo Clinic、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维也纳医科大学、南加州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引进国际最高水准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医院的实力与品牌。在打造国际化精品医院的同时,医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华山”在2014年亚信峰会、2012伦敦奥运会、F1中国大奖赛、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短道速滑世锦赛、NBA季前赛、V8房车、MOTOGP、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2010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大型活动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等重要外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各级领导与国际相关运动协会官员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华山医院前身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由中国红十字会发起人沈敦和先生负责筹资建造,现为中国红十字会冠名的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自建院以来,华山医院始终高举红十字旗帜,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铭刻在百年的发展轨迹上。特别是近年来,医院的救援队伍先后在汶川地震救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最高荣誉),世博医疗保障(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参与世博先进集体”称号),菲律宾地震救援(建国以后第一次国际红十字救援),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特别支持奖”),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中国红十字会三支国家级救援队挂靠单位之一),救助贫困患者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公益属性突出,社会效益显著。医院注重内涵质量建设,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全体华山人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扬“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沿着公益性方向积极投身新一轮医改,坚持内涵建设与品牌拓展并重,向着国际化精品医院的目标大步奋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第二冠名:上海国际医院)坐落在上海浦东金桥地区,毗邻碧云国际社区,距浦东国际机场25公里,周边交通发达,多座浦江大桥和数条越江隧道直通中心城区,于2006年4月28日正式开业。华山东院占地近50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除了拥有Cyberknife等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外,DSA、MRI、CT、彩色多普勒等医疗设施也一应俱全。拥有住院床位200余张,监护室床位40张,诊疗科目设有皮肤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射波刀治疗中心、普内科、内分泌科、消化科、运动医学科、感染科、心内科、呼吸科、中西医结合科、整形外科、静脉导管护理、妇科、普外科、疼痛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学科,并开设健康管理中心和名医工作室及国际部等;2010年8月始与和睦家合作开设的国际门诊有:全科、儿科、妇科、内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皮肤科、消化科、心理科。东院作为碧云国际社区的配套医疗机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碧云国际社区及周边外籍人士的就医问题,是一所以特需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国有公立医院,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名医工作室专家预约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作为上海市政府“5+3+1”医疗服务实事工程,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是上海北部城郊居民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华山北院坐落于宝山顾村地区,占地98490m2,核定床位600张,编制职工800名。设有内、外、妇、儿、中等临床与医技科室共38个。医院全新配置了MRI、CT、DSA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医疗质量、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传承母院特色,华山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感染科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均在北院开设,且学科骨干、管理团队均由母院派遣。此外,还引进了资深妇产科团队、加入“复旦儿科医联体”,完善了学科设置与布局。华山北院作为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在医院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总会计师派遣制;执行药品“零加成”,实现医药分开;建章立制,以定期耗材点评、推行试剂管理平台等做好成本控制;与母院视频交班,各类质控管理与华山同步进行;移动医疗、护理工作站全面应用;急诊、ICU一体化管理、推进急诊分级分诊制度;通过适当延长门诊医生的接诊时间,以诊间预约、APP掌上医院等方式完善全预约制度等服务流程的改进,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使郊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大大缓解了上海市西北地区三级医院紧缺的现状,为完善市、区医疗卫生布局做出了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临床医学中心(西院)选址于虹桥国际交通枢纽,出入上海的民航、铁路、轨交、客运均汇聚于此,是连接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和一千多个小城镇的交通要冲。西院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3万m2,建筑主体由门诊、急诊急救、医技、住院、科研办公五部分组成,拟形成影像检验中心、放化疗中心、手术中心、康复中心、信息中心五大功能区块,配套国际先进的诊疗设备。设总床位数800张。西院的建成,不仅将有助于满足周边居民的就医需求、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患者,更可以在公益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将华山医院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标志性医院,从而彰显部属医院的实力,体现医疗国家队的作用。
总院 浦东院区 江苏路分部 虹桥院区 伽玛分院
推荐阅读
膝盖上有红点点怎么回事
2025-07-15 18:32:10
膝盖上有红点点怎么回事
结膜水肿的症状有什么
2025-07-17 14:52:30
结膜水肿的症状有什么
肝病脸肿怎么回事
2025-07-15 20:26:10
肝病脸肿怎么回事
儿童近视度数增长过快怎么办​
2025-07-16 17:10:51
儿童近视度数增长过快怎么办​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