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习惯称为北大医院)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北大医院消化科则是由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2-1995)的贾博琦教授与被授予北京医科医科大学“名医”称号的张树基教授于1978年在内科消化专业组基础上转建成胃肠(消化)科,并建立了消化内镜室和消化实验室。1986年消化科成为国家教委消化病学博士点,1995年被卫生部认定为临床药理基地(消化专业),1998年,2005年连续通过再评估。消化科也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了历届在该院的见习与实习的医学生;毕业了数十名合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了数百名进修医师。三十多年来,消化内科历经贾博琦教授、张树基教授、陈宝雯教授、刘新光教授、谢鹏雁教授、王化虹教授的领导,各级医护人员勤奋工作,先后建立起规范的消化内镜诊疗室、消化实验室、胃肠动力学检查室及各具特色的专业和专病门诊,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现任负责人(2012-):科主任:王化虹(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王蔚虹(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党支部书记:田雨(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消化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技术力量较雄厚,各级医师积累了较丰富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经验。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8名(含5名退休返聘);消化内科现有在职职工44人,包括医师23人,护士20人,技师1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 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80%以上,半数以上医师有在国外学习或研修的经历,7名医师在全国专业学会或协会兼任职务。

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现设病床42 张,日门诊量平均500 余人次(不包括急诊患者)。病人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病种复杂多样,包括全身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少见病及疑难重病。消化科长期开展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腹痛、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胰腺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胃肠道肿瘤及其它疑难杂症的诊治与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该院三基三严传统(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严肃、严谨),坚持三级查房和大内科例行巡诊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近年消化科还与外科、医学影像科、血管介入等科室通力合作,积极开展急性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并发症等的综合治疗,使得这些高死亡率疾病的存活率得到提高。消化科医护人员的良好和娴熟的消化内镜操作技术,以及规范的内镜消毒室和良好就医环境,可使病人放心地接受上下消化道内镜的检查和一些经内镜的介入治疗手术。

消化科的全体工作人员将牢记北大医院的院训:“厚德尚道”;执着追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永远恪守医德,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全面发展,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

开设专业门诊:1、GERD; 2、IBD; 3、HP;4、消化心理

特色诊疗: 1、消化内镜;2、胃肠动力学检查;3、HP相关特色诊疗;4、IBD特色诊疗。

炎症性肠病专业组

在刘新光教授的领导下,北大医院消化内科在国内最早开展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开始对北大医院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近年来在王化虹教授的带领下,进一步开展了针对重症患者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生物制剂治疗和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并联合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成立了炎症性肠病多学科会诊评估制度(MDT)。对重症和复杂病例的诊治越来越规范,使许多患者转危为安。该科开设有炎症性肠病专科门诊,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王化虹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中华炎性肠病》等杂志编委。

该科每年召开一次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是国内相关领域很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学术盛宴。

该科目前拥有探头式共聚焦显微内镜Cellvizion®系统,是用于炎症性肠病活动度评估的最先进的内镜技术,该技术对早癌的筛查和鉴别诊断以及炎症性肠病缓解期的分层随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该科每年还会组织数次炎症性肠病患者教育,为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帮助,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专业组

早在1986年,北大医院消化内科即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30多年来,在贾博琦和胡伏莲教授带领下,科室同仁致力于幽门螺杆菌和上胃肠道疾病研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一直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倡导成立了我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目前科室可开展无创性检查如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常规开展胃镜黏膜活检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对难治性患者开展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和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该科目前开设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专科门诊,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该科每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疾病诊治临床论坛至今已举办11届,已成为消化领域的年度盛会,诺贝尔奖获得者Marshall和Warren教授曾多次出席会议

胃肠动力专业组

从1994年开始,消化内科便开始致力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胃肠动力检测和远端结肠的腔内压力检测,逐渐开展了食管压力测定、肛门直肠压力测定、24小时食管pH值检测和24小时胆汁检测,还可对患者进行全胃肠传输试验和胃排空时间测定。王化虹教授目前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胃肠动力学协作组副组长。科室开设有胃食管反流病专科门诊,对患者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2014年该科引进的新型胃肠动力检测系统可进行高分辨食管压力测定、3D肛门直肠测压、24小时便携式多导阻抗+pH值监测等,可为患者提供国际领先的诊断方法。

其他消化疾病专业组

多年来,北大医院消化内科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流程,大大降低了急性胰腺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此外,所有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均会对其进行营养评价,制定标准的营养方案,对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目前可开展鼻胃管、鼻空肠管置入、胃造瘘等多种肠内营养方式。该科是北大医院最早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的科室之一,为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肠外营养通路。

教学与人才培养

消化内科非常重视教学,承担了临床医学生、进修生、夜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授课。目前已成为国家认定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1986年消化内科就成为国家教委消化病学博士点,是国内消化专业首批博士点之一。目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百名,这些研究生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多家医院的骨干力量。近5年来,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规范,定期进行科研和临床问题讨论,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方向,探索具有临床价值的课题。以研究生为主体创办的公众号,致力于传播消化疾病科普知识,累计阅读量已达万余次。

厚重的临床积累

消化内科在北大医院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出了无数的医学人才,也涌现出了诸如贾博琦、张树基这样的医学大家。多年来,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科巡诊制度、节假日抢救演习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贾博琦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新光教授曾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目前为协会名誉会长。胡伏莲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09年,张树基教授当选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013年,消化内科被评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科研成就

北大医院消化科的科研工作已形成以老专家与中青年骨干相结合,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与研究生相结合的队伍,并形成多个研究方向。目前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科研工作:(1)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疾病的研究;(2)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3)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研究;(4)功能性胃肠病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等;(5)肠内外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6)消化病系疾病心理等。其中,炎症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胃肠动力与功能性疾病方面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科室先后获自然科学基金8 项;教育部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课题3 项;教育部归国人员基金2 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课题3 项。目前承担在研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 项、教委高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课题2 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课题2 项、首都发展基金1 项。消化科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及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数百篇,每年均有论文在 SCI 收录的杂志上发表。出版了几十部学术专箸或医学教材,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学校的奖励。

护理团队介绍

自1978年成立至今,消化内科护理团队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经历了发展初期的昨天、发展壮大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几代护理人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共同见证了科室的努力和成长。2016年该科被评为护理质量管理优秀护理单元。

近年来,科室大力发展专科护士,现有静脉治疗专科护士3人,伤口专科护士1人,糖尿病专科护士1人,所有护士均取得了本科学历。各层级护士在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室的护理团队一直秉承“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的18字方针,以“患者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为工作目标,用“最优的证据、最优的流程、最优的关怀”全心全意服务于每一位患者,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主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始建于1915年2月15日,坐落在首都北京的老皇城脚下、北海公园旁,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公共卫生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引领临床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全国高水平医院之一。医院传承“厚德尚道”的院训精神,以“做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为愿景,始终将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宗旨。北大医院前身为北京医科专门学校附设诊察所,后陆续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校附属医院、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1946年,医院随北平大学医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由此得名“北大医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设立北京医学院,后又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医院随之先后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百余年来,北大医院拥有着一批国内的首创专业学科以及在我国率先开展的诊疗技术,如国内首创儿科教研室(1929年)、泌尿外科(1946年)、肾脏病专业(1950年)、综合医院心血管病房(50年代)、小儿外科(1950年)、儿科神经专业(1961年);建立全国最早的麻醉科实验室(1961年)、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改进静脉麻醉(1951年)、宫颈癌根治术(1951年)、先心手术(50年代)、分娩镇痛(1955年)、肾移植手术(1960年)、人工晶体植入术(1983)、冠心病介入性治疗(1986年)、胸腔镜手术(1992年)、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1992年)、微创切口肺移植(2005年)、经皮心室重建术(2013年)等;研制我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1984年)、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1990年)等,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国家队医院,医院党委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以担当作为奋力推进医院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擘画出北大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医院多年来硕果累累、荣誉满载,受到广泛认可。荣获中宣部时代楷模、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首都劳动奖状、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北京大学先进党委、北京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妇产科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儿科二病房、泌尿外科病房、妇产科产一病房、急诊抢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之家红旗单位”称号。北大医院学科齐全,综合实力居于国内前列、国际一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整体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范围。现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牵头),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牵头),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7个教育部重点学科(参与);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9次,覆盖25个学科;2022年度中国医院声誉排行榜中,1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5个学科排名前五、9个学科排名前十。在领军人才建设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团队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特聘/特岗教授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人、科技部领军人才/团队6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31人。北大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医疗服务。设有39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共有71个病区,开放床位2259张。2023年度,门、急诊量324万人次,出院患者11.2万人次,手术近4.6万余例,平均住院日5.4天。开展疑难危重患者的MDT诊疗,设有MDT团队53个,囊括肿瘤、心血管疾病、卒中、代谢疾病、重症、罕见病等各领域,年会诊疑难病历超过2000人次。医院积极拓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探索医疗新技术,年度手术机器人超过千台,实现跨海超远程机器人手术。2023年12月18日,医院大兴院区正式投入使用,编制床位1200张,预计日门诊量达5000—6000人次/日。大兴院区秉持“大专科、小综合”发展理念,打造以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内镜治疗中心、急危重症抢救中心为战略支撑点的学科群。北大医院因医学教育而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1977 年至今,医院累计培养本科生 3300 余人,研究生 4000 余人,其中包括硕士 2000余人、博士 2000余人。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自2005年至今,累计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1100余人。现有本科生同期在院440余人,研究生同期在院740余人,毕业后继续教育900余人。设有20个教研室、18个住培基地、35个专培基地,现有博士学位授予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予二级学科24个,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医院推动教学创新,以培养临床医学生胜任力为导向,开展器官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创新,PBL、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创新,形成性评价、ePortfolio等评价模式创新。北大医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现有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和第一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项目单位,拥有药物临床试验专业34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26个。依托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项目,搭建生物样本库、研究型病房、交叉研究平台、大数据AI平台等,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位列第14位,其中1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6个学科排名前十、9个学科排名前二十。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省部市、校级和横向课题,以及临床试验合计2300余项,经费约16亿元,其中纵向课题超9亿元。累计发表论文6000余篇,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3000余篇,其中部分发表在包括《Nature》、《New Engl J Med》、《JAMA》、《BMJ》等国际顶级期刊上。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中华医学会等科技成果奖70项,其中国家及部委级奖项12项。北大医院勇于承担“国家队”使命任务,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贯彻落实援疆、援藏工作,承担国家医疗队赴山西省巡回医疗任务,对口帮扶永和县人民医院、临泉县人民医院、兰考县中心医院等三家县级医院,开展北京市城乡对口支援,参与城市二三级医院到农村地区巡诊。获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等两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与密云区人民政府、临泉县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大学医院、贵州茅台医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双方自主性合作意愿项目。北大医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塑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凝练百年历史与硕果,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与时代同行的北大医院人将继续传承“厚德尚道”院训,追求“水准原点”愿景,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院多区”战略布局,向着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总体目标迈进。
医院官网 https://www.pkufh.com/
推荐阅读
2岁小孩突然抽搐翻白眼是怎么回事
2025-06-30 18:22:50
2岁小孩突然抽搐翻白眼是怎么回事
夏天感冒发烧吃什么药
2025-06-29 11:12:29
夏天感冒发烧吃什么药
急性肺水肿乙醇湿化浓度是多少
2025-07-02 14:16:43
急性肺水肿乙醇湿化浓度是多少
吃什么药预防宫颈糜烂
2025-07-01 20:44:46
吃什么药预防宫颈糜烂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