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单位,是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培养基地。血液内科由北大医院内科血液组逐步发展而来,自1983年创科以来,在几任主任的带领下,血液内科逐步发展成为集血液系统疾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诊断、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于一体的科室,并于2011年成立了血液肿瘤中心。30余年来,血液内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肿瘤的综合治疗、血液病分子诊断、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1、医疗服务

血液科一贯秉承“病人至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病患提供最合理、最周到、最先进的医疗服务。科室拥有普通病床55张,层流床10张,并配备有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以及细胞治疗中心。现科室医技人员共2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包括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9名,主任技师2名;同时配有化疗和移植2个护理团队近50名护理人员。现任主任任汉云教授曾获中国医师最高奖项——“中国医师奖”,多名医师在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护理团队中,杨宏艳护士长曾获全国及北京市优质护理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护士,她率领的血液病房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光荣称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医护团队及完善的实验室,使得科室能够进行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所需的各种临床实验检验,保证了临床中血液系统疾病的完善诊断以及精准的治疗决策。同时,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联合其他科室开展的“多学科联合门诊”等,使得各种疑难和危重症病例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血液内科年门诊量250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500余人。除各类贫血,血细胞减少,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及出凝血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规诊治外,还能够进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原发性淀粉样变和某些遗传代谢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目前,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效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承担了多项新药的临床试验工作,丰富了患者的治疗选择。自2003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现进行移植的种类涵盖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部类型,移植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年总体生存率在70%以上,其中疾病稳定期进行异体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已超过80%,某些移植方式为国际及国内首创。血液科的移植病人约70%为外地病人慕名而来,已有海外患者(越南、哈萨克斯坦、泰国等)慕名来院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细胞治疗中心,经过改扩建后,现能进行血细胞的分离、冻存和各类型免疫细胞的分离制备,应用这些技术,科室开展了EBV特异性CTL细胞免疫治疗,移植后淋巴细胞输注,肿瘤的CIK细胞治疗等多种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及相关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教学

血液内科现为教育部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基地,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科室长期承担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以及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医师等在内的临床教学和培训工作。自科室建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并先后涌现出两位“桃李奖”获得者(方裕谦教授、马明信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获得者(马明信教授),三位校级以上教学成果获得者(方裕谦教授、马明信教授、王颖主任)。科室培养了多名血液专科人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当地血液学科的带头人。为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科室先后举办6次血液肿瘤高峰论坛,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好评;科室还选派青年医师出国进修学习,以同步掌握最新的学科进展。此外,科室的护理团队在肿瘤和移植患者护理以及PICC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曾在国内举办了多次培训,为兄弟科室及其他医院培养了多名相关专业人员。

3、科学研究

血液内科几代人将临床实践与时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密切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多个领域做出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并迅速用于临床,服务大众。在细胞免疫治疗,甲基化与白血病发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分子诊断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白血病的发病及耐药机制、新型白血病分子标记物的开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细胞免疫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淀粉样变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项,北京市科研项目4项及多项校内和院内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卫生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3项,北京大学985 项目 2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获论文百余篇,并多次参与国内国际会议交流及受邀口头报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或参编专著7本。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始建于1915年2月15日,坐落在首都北京的老皇城脚下、北海公园旁,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公共卫生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引领临床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全国高水平医院之一。医院传承“厚德尚道”的院训精神,以“做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为愿景,始终将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宗旨。北大医院前身为北京医科专门学校附设诊察所,后陆续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校附属医院、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1946年,医院随北平大学医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由此得名“北大医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设立北京医学院,后又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医院随之先后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再次合并,医院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百余年来,北大医院拥有着一批国内的首创专业学科以及在我国率先开展的诊疗技术,如国内首创儿科教研室(1929年)、泌尿外科(1946年)、肾脏病专业(1950年)、综合医院心血管病房(50年代)、小儿外科(1950年)、儿科神经专业(1961年);建立全国最早的麻醉科实验室(1961年)、第一个临床药理研究所(198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改进静脉麻醉(1951年)、宫颈癌根治术(1951年)、先心手术(50年代)、分娩镇痛(1955年)、肾移植手术(1960年)、人工晶体植入术(1983)、冠心病介入性治疗(1986年)、胸腔镜手术(1992年)、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1992年)、微创切口肺移植(2005年)、经皮心室重建术(2013年)等;研制我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1984年)、第一台自体血液回收机(1990年)等,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国家队医院,医院党委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以担当作为奋力推进医院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擘画出北大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医院多年来硕果累累、荣誉满载,受到广泛认可。荣获中宣部时代楷模、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标杆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首都劳动奖状、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北京大学先进党委、北京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妇产科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全国五一巾帼奖状;儿科二病房、泌尿外科病房、妇产科产一病房、急诊抢救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等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院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和“模范职工之家红旗单位”称号。北大医院学科齐全,综合实力居于国内前列、国际一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整体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范围。现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牵头),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牵头),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7个教育部重点学科(参与);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9次,覆盖25个学科;2022年度中国医院声誉排行榜中,1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5个学科排名前五、9个学科排名前十。在领军人才建设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团队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特聘/特岗教授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人、科技部领军人才/团队6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31人。北大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医疗服务。设有39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共有71个病区,开放床位2259张。2023年度,门、急诊量324万人次,出院患者11.2万人次,手术近4.6万余例,平均住院日5.4天。开展疑难危重患者的MDT诊疗,设有MDT团队53个,囊括肿瘤、心血管疾病、卒中、代谢疾病、重症、罕见病等各领域,年会诊疑难病历超过2000人次。医院积极拓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探索医疗新技术,年度手术机器人超过千台,实现跨海超远程机器人手术。2023年12月18日,医院大兴院区正式投入使用,编制床位1200张,预计日门诊量达5000—6000人次/日。大兴院区秉持“大专科、小综合”发展理念,打造以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介入治疗中心、内镜治疗中心、急危重症抢救中心为战略支撑点的学科群。北大医院因医学教育而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1977 年至今,医院累计培养本科生 3300 余人,研究生 4000 余人,其中包括硕士 2000余人、博士 2000余人。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自2005年至今,累计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1100余人。现有本科生同期在院440余人,研究生同期在院740余人,毕业后继续教育900余人。设有20个教研室、18个住培基地、35个专培基地,现有博士学位授予二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予二级学科24个,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医院推动教学创新,以培养临床医学生胜任力为导向,开展器官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创新,PBL、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创新,形成性评价、ePortfolio等评价模式创新。北大医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现有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和第一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项目单位,拥有药物临床试验专业34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26个。依托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项目,搭建生物样本库、研究型病房、交叉研究平台、大数据AI平台等,形成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位列第14位,其中1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6个学科排名前十、9个学科排名前二十。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省部市、校级和横向课题,以及临床试验合计2300余项,经费约16亿元,其中纵向课题超9亿元。累计发表论文6000余篇,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3000余篇,其中部分发表在包括《Nature》、《New Engl J Med》、《JAMA》、《BMJ》等国际顶级期刊上。获国家、教育部、北京市、中华医学会等科技成果奖70项,其中国家及部委级奖项12项。北大医院勇于承担“国家队”使命任务,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贯彻落实援疆、援藏工作,承担国家医疗队赴山西省巡回医疗任务,对口帮扶永和县人民医院、临泉县人民医院、兰考县中心医院等三家县级医院,开展北京市城乡对口支援,参与城市二三级医院到农村地区巡诊。获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等两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与密云区人民政府、临泉县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大学医院、贵州茅台医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双方自主性合作意愿项目。北大医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塑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凝练百年历史与硕果,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与时代同行的北大医院人将继续传承“厚德尚道”院训,追求“水准原点”愿景,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院多区”战略布局,向着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总体目标迈进。
医院官网 https://www.pkufh.com/
推荐阅读
体温偏高但身体不适的原因是什么
2025-06-30 16:36:14
体温偏高但身体不适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怎么做​
2025-06-30 19:13:47
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怎么做​
掌跖脓疱病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2025-07-01 19:52:43
掌跖脓疱病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感冒后久咳不愈怎么办
2025-06-28 17:38:54
感冒后久咳不愈怎么办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