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医生
首页 > 找医院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公立 综合医院

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做为独立的学科始建于1990年。90年代历任主任及副主任为吴晶新教授,赵景涛教授及屈汉廷教授。
  九十年代后期,学科引进了年轻的学术精英刘玉兰博士。刘教授96年至98年任消化科副主任,98年至2001年任消化科常务副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后担任消化科主任,成为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三任学术带头人,2006年起担任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
  21世纪开始在刘玉兰主任及王智峰副主任的带领下,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目前消化科已经拥有病房、门诊(并设有脂肪肝,炎症性肠病及胃食管反流专业门诊)、内镜中心、胃肠动力研究室、独立的B超室和实验室,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科室。目前消化科是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内科博士点。
  多年来消化学科在医、教、研三方面均衡发展,确定了学科发展方向;同时加强了青年医护人员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梯队。现有医生24名,正高6名,副高5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6名,绝大多数具备博士学位;27名护士;技师2人。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消化科目前不仅配备各类先进的电子胃肠镜,腹部B超及胃肠动力等检查及治疗设备,而且在临床疾病的诊疗方面步入了一个平稳并快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学科特色。多年来慢性肝病的诊疗一直是临床及科研优势发展方向,在脂肪肝、免疫性肝病及疑难重症肝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在炎症性肠病、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的早期诊断及内镜治疗方面也发展迅速,形成了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的临床诊治平台。目前消化科不仅对常见病及多发病制定了规范的诊治体系;同时也是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
  近十余年在刘玉兰教授的带领下,消化科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每个研究方向都有一组医生在从事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科研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及共同发展态势。目前获得了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及主编了多部专业书籍。近年来,国外交流亦明显增多,先后有10余名医师及护师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地学习肝病、炎症性肠病及内镜治疗等科研和临床技能;同时每年均有美国,德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学者来参会及讲学。每年举办的”肠粘膜屏障及相关疾病论坛”及“免疫介导的消化系统疾病论坛” 吸引了国内的大批医生参会学习,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及体现了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教学梯队的建设也是消化学科的发展特色,一大批中青年医师及护士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及人民医院各级优秀教师;并有多篇教改文章及书籍发表出版。
  特色诊疗
  1. 炎症性肠病

  针对炎症性肠病(IBD)这一难治的免疫介导的疾病,目前有一支专业从事该病临床与科研的专业医护团队沿循最先进的诊疗理念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建立了一整套诊断、治疗、随访体系;并成立了患者俱乐部,定期举办患者宣教活动。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础,与德国、日本等国际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有多名医生组成的脂肪肝诊治团队,掌握国际前沿的治疗理念及密切与科学研究结合,具有完备的诊疗体系,关注脂肪肝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综合治疗;关注肥胖及脂肪肝人群结肠癌的发病。开展了维护肠道健康提高肝病治疗水平的新疗法,提出了新的治疗理念,提高了脂肪肝的诊治水平。每周一下午脂肪肝专业门诊。

  3. 慢性疑难肝病

  多年来在慢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各种疑难的非病毒感染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具备熟练的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技术;对肝硬化合并的腹水建立了完善的鉴别及诊疗体系;并针对疑难病例建立了与国内外肝脏病理顶级专家的合作会诊。对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具有丰富的胃镜下套扎、硬化及组织胶栓塞治疗经验。

  4. 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内镜下胆胰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胰管良恶性狭窄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胆道引流术,急性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及胰腺癌的内镜下胰管引流术等。该类技术解决了大量胆胰疾病病人的痛苦。

  5. 建立了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及内镜微创治疗体系,一组非常专业的医生及护士常规开展食管、胃及结肠早癌的内镜精查及治疗:食管、胃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筛查和精查(放大内镜、染色内镜、NBI及FICE技术等),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此类技术可早期发现并治疗消化道早期癌,避免开腹手术,且预后良好。

  6. 无痛胃肠镜检查术:这项技术的应用使患者避免了内镜检查的恐惧和痛苦。既保证了内镜诊疗的安全性,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7. 超声内镜诊疗技术:是内镜与超声技术的完美结合,用于判断食管、胃肠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组织来源、浸润范围及指导内镜下治疗,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病变进行穿刺诊断及治疗等。

  8. 电子小肠镜诊疗技术及胶囊内镜检查术:这是一项智能化高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卫生以及无痛苦等优点。该项检查技术弥补了小肠疾病检查的盲区,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准。对于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慢性腹泻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直观、可靠的方法。

  9. 幽门螺杆菌的特色检测及治疗: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相关,与血液系统疾病亦相关。随着幽门螺杆菌根治的普及,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是临床常见问题,细菌耐药是根治失败的重要原因。我院开展了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根治失败患者设计个体化根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积累了根治失败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

  10. 腹部疾病超声检查

科室拥有先进的彩色超声仪,医生均是中级职称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超声检查与临床结合更加紧密。除每年完成上万例的腹部超声检查外,还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肝、脾组织穿刺活检、肝囊肿硬化治疗、肝脓肿治疗等介入诊断及治疗项目。在肝脏病变、胆囊疾病、胰腺肿瘤、布加氏综合症、不明原因腹水等疾病积累了大量经验;在腹部血管检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 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及内科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经常长年被误诊为肝硬化及下肢静脉曲张。科室与血管外科密切合作,诊治病人200余例,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超声诊断及内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教学科研
  科室担负着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博士、全国统招硕士、博士、北京市住院医培规范化培训基地、进修医学习班等多项教学任务。具有有健全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在高教部教学工作检查、北京市住院医基地等多项检查中均获得良好成绩。科室对学生、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定期进行查体、腹水穿刺、三腔二囊管的使用等实际技能培训。科室每年培养进修医生7—8名,经过一年的学习,不仅临床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内镜、腹部超声、胃肠动力等临床技能方面亦有所掌握。
  科室连续数年举办教学比赛,选拔、培养优秀教学人才,搭建教学团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双语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公开选拔、公开竞争的教学平台不仅挖掘、培养了教学人才,更鼓励了青年医师参与教学、投身教学的热情。经过多年的努力,消化科教学团队人才济济,优秀的年轻医师走上讲台,搭建了具有竞争实力的教学团队,多名教师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师德标兵、人民医院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同时,科室注重教学工作研究及改革。近年来共申请10余个教学改革课题,涉及临床思维培训、临床技能培训、PBL教学、CBL教学、标准化课件制作、标准化病人培训等多个方面。早在2006年,消化科团队率先在该院开展消化科见习学生PBL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坚持至今。团队编写教材5部,制作了门脉高压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课件,受到学生的认可,并获得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高教医学组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高教医学组最佳教学设计奖、北京大学第三届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二等奖。
  科研工作
  该科的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在刘玉兰院长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获得总科研基金逾千万,发表数百篇论文,并撰写《整合肝肠病学-肝肠对话》等多部专业论著,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科室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医生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从事科研训练和研究工作,与国际上多家顶级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目前该科依据专业特长成立了多个研究组,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1)脂肪肝的发病机制;(2)肠粘膜屏障功能;(3)肠道菌群;(4)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5)肝肠对话;(6)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7)胃癌发病机制;(8)大肠癌及大肠息肉发病机制;(9)喉咽反流机制;(10)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
  多年来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尤其是在炎症性肠病、肠粘膜屏障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的研究有突出成绩,达到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