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学科发展】

呼吸内科始建于1956年,初设结核病床22张。60年代中期引入机械通气技术,1982年成立支气管镜室。1984年新内科大楼落成,呼吸专业正式建立,在内一病室设普通呼吸系统病床24张,并在内五病室(传染科)设置肺结核病床6张。1987年开展肺功能检测,同年呼吸内科专业分为隶属于内科的普通呼吸专业和隶属于老年干部科的老年呼吸专业。1993年于内科呼吸专业成立呼吸监护病房。2000年2月扩充为拥有45张普床和4张监护床以及内镜与肺功能室的完整单元病房。于2013年监护病床扩充到19张,科室壮大发展成为拥有119张床位、三个病区及内镜与肺功能室的临床科室。2016年获得“优秀管理奖”;经过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在2017年5月被四川省卫生厅评为甲级重点学科。2017年6月正式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历经数十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呼吸科已经成为一个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

【学科团队】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医师28人:临床医师25人,呼吸治疗师2人,临床药师1人;医师技术职称: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及副主任药师8名,主治医师及主管技师11名,住院医师及初级技师4名;学历结构:博士4名,硕士7名,大学本科17名。护理75人: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68名;学历结构:大学本科39人,大学专科36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刘跃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泸州医学院和川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四川省卫生厅第四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员;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四川省分联盟委员,四川省防痨协会理事;《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中国呼吸与危重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常务编委。

学科主任:杨阳,主任医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百人计划”成员。1999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呼吸内科专业,硕士学位。擅长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结核病、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抢救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如:难治性哮喘、重症肺炎、肺性脑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每年参与规培医师、进修医师和研究生的带教工作,积极完成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在本专业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著文章十余篇。

【临床与教学】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60年代中期引入机械通气技术,开始对呼吸衰竭病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逐步对病人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创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抢救措施,随着这一系列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呼吸衰竭病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救治成功率及长期生存率大大提高。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临床与技术诊查2个部分,呼吸1~3病区和内镜肺功能室4个医疗单元。临床实际开放床位119张:呼吸1病区普通病床53张;呼吸2病区(内科监护室)监护病床19张,普通病床12张;呼吸3病区(草堂)普通病床35张。 有高档监护仪35部(可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二氧化碳分压)、有创正压呼吸机28台和无创双水平正压呼吸机17台、血气分析仪1台等先进诊疗仪器。每年诊治住院病人逾2600人次,门诊病人逾30000人次,呼吸介入诊断治疗逾2000台次,机械通气逾300人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诊治及在呼吸危重症、呼吸衰竭抢救和呼吸支持技术方面居西南地区先进水平,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危重型支气管哮喘发作和重症肺心病等病种的抢救成功率在国内居较高水平。技术诊查部份为呼吸疾病检查室(研究室)又分为呼吸内镜检查和肺功能测定两部分,设专职医师三名,为呼吸科临床提供专科检查手段和临床研究支持平台。

科室现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心病,支气管哮喘与肺部变应性疾病,重症医学,内镜与肺功能,呼吸系感染性疾病,肺间质病与纵隔胸膜疾病,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等亚专业。常规开展机械通气、胸膜活检、胸腔闭式引流、支气管镜检查、灌洗及气道支架置放、肺功能测定及气道反应性测定等检查治疗项目。

呼吸科护理人员均能熟练使用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医疗仪器;熟练掌握人工气道管理技术、深静脉置管技术、氧疗技术、排痰技术、以及肺心病、呼吸衰竭、支气管扩张咯血、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的专病护理技术。

科室各级医务人员努力学习基础理论、积极总结临床经验,常年坚持每日英语晨交班,每周三科内病例讨论,每周四科内大查房,例行X光读片及间周理论学习。同时常年接收省内外呼吸专科医师进修和住院医师培训任务,并承担了多所临床医学院校医学生和留学生的临床教学及实习工作,为西南地区呼吸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学科特色】

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内镜室自呼吸科建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积极开展内镜下的介入诊疗技术。由支气管镜介导的高频电切、高频冷凝、冷冻诊疗技术,以及TBNA,气管和支气管支架置放,经皮肺穿刺等诊疗技术日臻成熟,并已成为常规诊疗项目。现在每年可完成2600人次的诊疗工作,并能完成对良性气道狭窄或闭塞再通术,解除恶性肿瘤所致的气道阻塞,气管-食管瘘封堵术等高难病例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开展高新技术。2011年在医院的支持下开展自发荧光支气管镜检查项目,为早期肺癌诊断提供临床证据。即将开展内科胸腔镜,属于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操作技术,主要用于经无创方法不能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治,能够在直视下观察胸腔的变化并可进行胸膜各层活检,此应用对肺胸膜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我院支气管镜下的介入诊疗技术水平已跃居省内前列,并在科研、教学及培养基层医院呼吸内镜技术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肺功能检查室新近引进德国耶格高级组合式肺功能仪(MasterScreen系列),可完成全套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等检查。目前已完成900余例病人,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治,术前及普通患者肺功能评估等提供临床支持。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技术的开展,协助气道变应性疾病的诊断与监控。即将开展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测定,其集脉冲强迫震荡远离和计算机频谱分析技术于一体的新仪器设备,优点是受试者可以自主呼吸,无需配合,测试过程更符合生理,重复性好,结果更能反映患者呼吸生理的动力学特征。

重症监护室已经扩展到相当规模,可收治内科各系统急危重症。其采用综合封闭模式管理,设施全面、装备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各种监测、抢救仪器设备;同时配备了受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医生熟练掌握了无创通气、有创通气、气管插管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等抢救技术。护理人员熟练使用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空肠泵,正确实施输液治疗、微量药物治疗和肠外营养治疗;掌握气道护理技术,熟悉呼吸机操作技术,正确实施呼吸机治疗;熟练使用深静脉穿刺,PICCO技术,挽救了大量危重症患者。

同时,我科已经开展支气管动脉造影与栓塞技术,对抢救咯血病人有重要作用。胸腔镜检查技术为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良恶性胸膜疾病、弥漫性肺病的诊断提供依据。CT引导下肺活检对明确肺部结节的性质提供了一种有效微创的方法。

【学术交流】

近10余年来多次与外院合作承担临床科研课题,并承担了四川省卫生厅和科技厅多项重要课题,有百余篇科研论文在国内各级期刊上发表,编撰学术专著2部。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1次,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3次,多人参加或主持历年国家省市专科学术年会。郭璐副主任医师于2015年5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半年;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来院讲课2次;同时多次参加ERS、ATS与APSR等国外学术交流。

科室医生
医院信息
四川省人民医院坐落在成都青羊宫旁、浣花溪畔,建于1941年,前身四川省公立医院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52年命名为四川省人民医院,1989年评为首批国家三级甲等医院,1991年增挂四川省红十字医院牌。2002年,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前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分院)合并,成为现在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2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挂牌医院;2013年,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牌。2013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援建的川港康复中心在医院正式落成启用。全院除院本部外,设有草堂病区、城东病区、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所等病区和研究所。另有三家托管单位即崇州分院、新津分院、温江分院,形成了以临床医疗、干部保健、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一体的集团化发展格局。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医院、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先进单位等各项荣誉。医院现开放病床4300张。内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流程便捷、抢救设施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层流病房、国际标准的手术间等。拥有世界一流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ET-CT、双源CT、TrueBeam直线加速器等医疗设备,总价值达15亿多元,为患者医疗、康复、保健等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医院开展了器官移植、细胞移植、各种微创手术等高新手术。可同期进行大血管、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搭桥等高难度手术。人类疾病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检测技术、人胰岛细胞分离和移植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医疗技术已经形成了医院医疗技术的龙头。作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及四川省急救中心所在地,医院承担着全省大型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对下级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指导、培训。2010年受卫生部指定牵头组建西南唯一一支国家卫生应急队,这是目前唯一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受省委、省政府指定牵头组建了四川省预备役高炮师野战医疗分队。近年来出色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等大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100余次,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以医院为主体的中国首支政府医疗队奉命出征,成为到达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国际医疗队,取得了增进中尼友谊、展示中国形象、赢得国际赞誉的显著成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发展史上,拥有众多优秀的医学专家,他们是:国家著名一级口腔医学专家黄天启,国家著名一级骨科专家谢锡瑹(shū),国家著名一级儿科专家樊培禄,国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刘荣耀,著名中医妇科专家童辉之,著名检验专家、四川医学检验奠基人杨茂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四川省心血管专业奠基人吴德诚博士等。如今,一大批秉承先辈优秀品德与钻研精神的医务工作者正在为医院新时期腾飞而努力拼搏。全院现有职工645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5366人,高级职称专家866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四川省“百人计划”5人,“万人计划)1人,列入省院士培养工程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1人。医院学科齐全,检验科、临床护理、肾脏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学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等一批国家基地挂牌医院。人类疾病基因研究、超声医学、器官移植转化医学、个体化药物治疗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眼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超声医学、检验科、性病科、皮肤外科、感染科、老年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骨科、卫生管理、器官移植、消化科、口腔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康复科、泌尿科、全科医学、妇产科、临床护理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16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19个研究机构。成立了脑卒中防治与筛查协作组、器官移植协作组、睡眠协作组、糖尿病中心协作组等多个医疗协作工作组(中心)。近年来,全院在科研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90余项,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1项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计划牵头项目。每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医院创办的医学期刊《实用医院临床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和四川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医院在5个博士研究生专业、30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已招生700余人;是国家卫计委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每年为社会培养合格住院医师400余人;每年接受医学院校实习生2000余人;设有中等专业护士学校,每年培养护士1000余人。医院高度重视护理工作,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强化专科护理,创新护理管理,显著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首批国家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及护士岗位管理试点医院。医院以开放姿态积极推动与世界知名医学机构、科研院所的友好合作与交流,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00余人次,出访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近100人次,并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单位、医疗机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国内第一个异种移植实验室、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的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实验室等。医院努力履行公益责任,积极实施“松散型医疗集团”和“全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战略,成为全国首批医疗联合体,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壮大。医院每年派出医疗队对口支援阿坝、通江等地,为基层送医送药,培训基层医护人员。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促进群众合理有序就医,取得初步成效。近10年,院流动眼科手术车医疗队到达四川省50多个边远地区,为2万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十分关心支持医院的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听取医院抗震救灾工作汇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到医院视察指导,均对医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先后到医院视察,亲切看望慰问医护人员。中央一些部、委领导,以及省、市各级党政领导也多次到医院视察、慰问、指导。展望未来,秉承“厚德、至善、求精、图强”精神的省医人,把目标锁定在国内国际医学领域的前沿,努力争创全国一流临床研究型医院。
推荐阅读
皮肤白血病怎么办​
2025-09-05 17:37:12
皮肤白血病怎么办​
怎么治疗舌炎合适
2025-09-06 12:40:29
怎么治疗舌炎合适
牙龈炎吃什么
2025-09-05 14:43:45
牙龈炎吃什么
患上1型糖尿病会有哪些症状
2025-09-05 22:25:47
患上1型糖尿病会有哪些症状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