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儿科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委管的三级甲等妇产儿童专科医院。华西儿科源于1896年成立的仁济妇孺医院,依托百年华西医学沉淀和浓厚的华西文化,经过杜顺德、张君儒、唐泽媛、廖清奎、钱幼琼、姚裕家等几代前辈的共同努力,儿科学在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华西儿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获准单位;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目前我国儿科学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资助;是西部地区儿科疑难重症转诊收治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云、贵、川、渝、藏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区域性诊治中心。

华西儿科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学》主编单位和中华医学会专业期刊《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国际输血及血液杂志》的主办单位。华西儿科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199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四川省教委重点学科;2005年在国内首先设立二级交叉学科“母婴医学”;2006年进入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获准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获准国家级精品课程;2011年新生儿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成立华西儿童医学中心;2012年四川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我院;2013年获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获批四川省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13年儿科团队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1篇(IF31.957)。华西儿科共获科技奖3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多项部省级一、二等奖,充分彰显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实力。

华西儿科现有医师120名,高级职称56名,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46名;护理人员223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38名。医技人员30名,其中硕士4名。儿科下设新生儿科、儿童神经科(神经/康复专业)、儿童消化科、儿童肾脏/内分泌科(肾脏、内分泌专业)、儿童呼吸科、儿童心血管科、儿童血液/肿瘤科(含免疫专业、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儿童感染科、儿童保健科和儿童重症医学科等亚专业。儿科主任万朝敏教授,医疗副主任王一斌副教授,教学副主任熊英教授,规培副主任董丽群,秘书高晓琳、杨婷。

医疗方面:儿科现有床位360张,病房面积约10437m2,年门急诊量逾100万人次。作为西部妇幼医学疑难重症诊疗中心,承担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甘肃、重庆、湖北、湖南等其他地区转诊的疑难重症病人。儿童心血管科和血液肿瘤科为卫计委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诊疗的区域性(云、贵、川、渝、藏)医疗中心,心血管科每年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600多人次;血液肿瘤科干细胞移植的技术迅速,每年完成约30例。儿童肾脏/内分泌科的血液透析治疗,在历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汶川大地震等)的抢救治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感染科专设传染病房,在甲流疫情、重症手足口病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救治中发挥了领军作用。

教学方面:儿科承担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五年制、八年制、留学生、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护理;基础与法医学院法医、基础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专业及西藏远程教育班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级人才的任务。此外,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每年为四川省内外培养50余名儿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和40余名儿科进修医师,对我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儿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主编《儿科学》、《儿童保健学》等卫生部规划教材5部,参编《循证医学》、《小儿内科学》、《小儿传染病学》等规划教材10余部,主编或参编其他专著20余部,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获准CMB、省级、校级等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校级教学成果奖9项。儿科教研室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多位教师获得校级“最受学生喜爱教师”、“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青年骨干教师”等奖励。近五年来,我们培养了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平均每年派出2~3人在国内外进修学习,基本实现了我院青年医生科研课题和国内外学习全覆盖的目标,为我院儿科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科研方面:近年来儿科共获批国家级及省级以上课题100多项,获准经费3000余万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及省部级科技项目80多项。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1篇论文(IF31.957)。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同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妇儿疾病与出生缺陷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育与妇儿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继续秉承“博爱、精业、创新、奉献”的誓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努力再创儿科新篇章。

医院信息
医院现开放编制床位1580张,其中华西院区730张,锦江院区850张,有22个临床科室和6个医技科室。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专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妇产科学、儿科学、母婴医学和应激生物学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妇产科学和儿科学为博士后流动站。医院拥有“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早期发育与损伤的基础与临床嵌合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妇科恶性肿瘤诊治、小儿血液病及小儿肿瘤诊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防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全国救治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区域协作中心、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产前诊断培训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妇产科质量控制中心、四川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四川省妇幼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四川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四川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四川省N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和四川省产科母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等均设在我院。2008年医院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正式挂牌。医院承办《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两本国家级杂志。医院现有职工2981名,其中正高级师资103名,副高级师资145名,博士生导师70名,硕士生导师10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千人计划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8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3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和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4人。我院在全国学术团体中,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等国家级学会/协会下设委员会和学组中担任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30余人次;还有四川省和成都市医学会妇产科、儿科、生殖医学、遗传、药事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多名。医院承担成都市、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的妇女儿童危重疾病病人的救治、转诊、会诊等大量临床工作。2018年医院门、急诊243.2万人次,出院5.66万人次,手术和操作4.21万人次,分娩1.24万人次,平均住院日为5.40天。医院开设妇产科、儿科多种亚专业普通门诊、特需门诊、名老专家和知名专家门诊,以及专科专病的特色门诊,许多妇产科、儿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医院检验科是全国唯一一家同时通过ISO15189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认可的专科医院实验室,检测结果在全球47个国家互认。医院建设了完整的危重症监护体系,使危重病的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产科中央监护网络系统、全程家庭胎儿监护系统等通过在医院或在家中对胎儿进行监护,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每年产科收治的孕妇中,70%以上为高危孕妇。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及其各项衍生技术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每年完成各项治疗3000余周期,成功率接近40%,四川省首例试管婴儿即在我院诞生。2000年小儿血液肿瘤科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小儿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小儿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5年生存率达7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开展顺利。新生儿科是四川省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和转诊中心,每年收治各类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超过3000例。小儿心血管科是首批在国内开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单位之一,年均完成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500多例,在胎儿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我院拥有独立分设的儿童传染性疾病病房,在SARS、甲型H1N1流感、儿童手足口病等流行病的诊疗和防治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医院以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为核心,确立了以妇幼健康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利用和实现共享的发展重点,形成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34个监测区县、1.4亿人口、监测医院达783所的监测网络,在出生缺陷监测、遗传家系库建设等方面争取到了包括科技部973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设在我院的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除完成本院医疗保健任务外,还承担大量产前诊断与遗传病诊断会诊工作,基本涵盖了目前国内所能进行的产前诊断与遗传病诊断项目。2018年,医院到校科研经费共计8354.3万元,获准各类科研课题1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发表SCI论文262篇。近5年分别在《THE LANCET》《CELL》《nature medicine》《the bmj》《JAMA Oncology》《THE LANCET Global Healt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Research》《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影响力杂志上发表数篇论文。获专利44项。近5年获得的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二等奖1项。
锦江院区 华西院区 儿童康复与健康中心
推荐阅读
手关节炎应该如何治疗
2025-09-06 18:16:13
手关节炎应该如何治疗
薯片健康吗
2025-09-08 17:30:45
薯片健康吗
化疗期间能吃方便面吗
2025-09-04 09:57:30
化疗期间能吃方便面吗
​额头痤疮反复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2025-09-05 16:46:21
​额头痤疮反复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医院、医生等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有误等情况,请以医院官网为准,本站不承担因使用该网站所产生的任何后果。纠错或者补充信息,请发送邮件至kefu@bugu120.com进行修改。
关于布谷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号:冀ICP备202101584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2107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许可证:(冀)字 第900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冀)-经营性-2021-0017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